中文交流之星

我的名字叫中文交流之星。为了我的儿子和千千万万个华人子女能够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希望能和大家经常在这里交流心得。
个人资料
正文

家长应具备这种超前的战略水平

(2010-01-14 01:14:02) 下一个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和分子。家长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军人。经营、管理好这个小集体是我们做家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集体能够兴旺发达而且不断地延续下去,留给我们的后代什么遗产是家长们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相信下面的文章会给大家一个启示。


                                                     李裕里:中文给了我未来


       2009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韩国美丽的海滨城市釜山采访。随团导游李裕里是一位50岁上下、皮肤白皙的女性,中文非常了得:当导游,细数起韩国的历史、名胜、风土人情来,头头是道,风趣幽默;当起翻译,也是用词准确、滴水不漏;写起字来,简体、繁体汉字转换自如。起初大家以为她是华人,一打听才知是韩国人,学中文的时间长达40多年,其中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更带给她宝贵的机会和财富。  是什么力量把一位土生土长的韩国人和博大精深的汉语牵到了一起?闲暇时,李裕里把自己和中文结缘的经历向记者娓娓道来:“这和我父母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李裕里的父母早在1948年从朝鲜平壤逃到了汉城即现在的韩国首尔一带,迫于生计,父亲当兵打仗。在前线的哨所里听战友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任何地方都不欺负当地百姓,加上又从望远镜里亲眼目睹对面的志愿军阵地上,官兵平等相处,父亲从此对自己的对手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7岁时的李裕里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中国人怀有好感的父母一商量,决定让她学中文,将来说不定用得上。李裕里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  “我的童年比起村子里的同伴们可苦多了,现在想起都想掉眼泪。”李裕里笑着说。  当时小伙伴们都到离村子近、条件又好的英文学校上学去了,小小年纪的李裕里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6点半必须出门,沿着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赶往位于首尔明洞的华侨学校去上课。冬天的日子最难过:零下20多度,冰天雪地,身穿单薄棉衣往往难抵刺骨凛冽的呼啸北风,哆哆嗦嗦地走进教室,两只手都冻僵了。李裕里无数次想要放弃学习,但最终坚持下来。这样的时光一过就是5年。虽然来自中国各地的老师教起中文来南腔北调,山东腔、河南腔都有,但李裕里在这所学校接受了系统的训练,为日后重拾中文、开拓生活新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也有快乐的时候。李裕里是村子里唯一学中文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到村里,总有好奇的大爷大妈、小伙伴围过来,请她讲上几句中国话。这时的李裕里往往很自豪地显摆一下自己的本事,有求必应地说上几句。看到大家用惊奇的眼光看着自己,她的心里特别高兴,刚刚吃过的苦瞬间忘得一干二净。  中学和大学就没有那么苦了。岁月如梭,长大成人的李裕里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当起了全职太太,丈夫做起了汽车配件生意,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双儿女也快乐地长大,走进了学校。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改变了李裕里的生活轨迹。  那时的韩国受到了重创,民众的生活一时间天上地下。李裕里丈夫开的汽车配件生意一落千丈,货款也收不回来,收入锐减。当时她是全职太太,加上一双儿女正在上学,家里的日子顿时入不敷出,悠闲舒适的生活一夜之间似乎无影无踪。  如何分担丈夫养家糊口的重担?成了李裕里昼思夜想的问题。她想出去工作挣钱贴补家用,又苦于不知做什么好,一时不知所措。镇定下来,她突然想到自己会说会写汉语,何不做点儿和中文有关的事呢?  此时,中韩已经建交5年,两国经济贸易文化往来正在逐步密切,很多韩国中小企业和公司到中国发展,急需懂中文的人才。李裕里抓住机会,应聘成功。这时的她因为太久未接触汉语,语言功夫退化了许多。她拿出小时候的吃苦劲头重拾汉语,很快便上了岗。  李裕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妇女生涯。当导游,做翻译,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好,收入也逐年提高。在韩国,妇女走出家门工作通常会被认为是因为离婚或单身而不得已为之,李裕里也因此遭受过白眼。情急之中,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自己的名片背面印上丈夫的名字和工作单位,以做靠山。如果有人怀疑自己的身份,就请那人看名片背面。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纠缠李裕里工作的动机,转而佩服她能在男人横行的世界里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一对儿女已在国外定居、留学,李裕里的汉语日益炉火纯青,丈夫的事业也蒸蒸日上,一家人重又过上其乐融融的好日子。除了在韩国国内接待来自中国的各路访问团和游客,李裕里年年还要随韩国的各种团体和游客前往中国参观访问,既当导游,又是翻译,忙得不亦乐乎。刚刚过去的2009年9月,李裕里随釜山市教育监薛东根先生带队的佛教访问团在四川寻访佛教圣地。此外,她还三番五次带韩国游客前往北京、上海、桂林、长沙等地览胜。在故宫,一位游览过韩国的东北游客在人群中仅凭熟悉的声音便认出了曾当过她的导游的李裕里,二人相拥而泣。“那种感觉真得令人终身难忘。”李裕里说。  说起自己和汉语结缘的经历,李裕里很感慨:“所有这一切来之不易,这得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中韩远未建交的年代,就准确地预见到了未来的中韩两国将会交往密切,为我的未来储存了生存的本领,并让我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1/11/content_423977.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