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落后,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上的缺失是造成一系列失败的根源。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这里说的教育,不只是狭义的学校教育。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熏陶和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所以对于一代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教育的失败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中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对人才认识的片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灌输知识,忽视对下一代做一个具有正常社会人的培养。所谓的社会人,是一个今后能独立在社会上生存,和他人正常交往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而不是整天呆在家里的宅男宅女或是终日泡在实验室里的书呆子。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虽然引进了能力培养的观念,但是知识加能力也不能足以使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正常的功能。
我认为,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正常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涵盖如下三条基本理念,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所缺乏的:
1. 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2. 慎密的科学精神。
3. 博大的人文情怀。
虽然如今国内也讲所谓“素质教育”,可这种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以为减少作业,学些棋琴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不是学些奇技淫巧,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我们的教育中历来对领袖崇敬,对名人崇拜,对大师崇尚,就是没有把“我”放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上,学生们缺乏质疑精神,不敢挑战权威,超越标准答案,这样的人何来素质可言?
我们的孩子习惯上喜欢和其他人做一样的事,别人跑步我也跑,还最好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会想到另辟蹊径或独创一条前进的方法,一点点与众不同也会被戴上“异想天开”的帽子。
曾经有一位美国教师去中国小学任教,有一次她让孩子们用图画表达一个主题:快乐的节日。结果她发现孩子们都盯着一个方向:教室墙上的一幅画,画着同样的主题:圣诞节。当她把墙上的画拿走后,孩子们就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还有一次孩子学习插花,完成后每个孩子上台讲解自己的作品,小华说着红色康乃馨加“满天星”象征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和谐美满;小丽说她的红玫瑰加富贵草象征祖国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加拿大的孩子常会有这样的作业或考试题目:如果你指挥二战,你会不会下令使用原子弹?如果你是国家领袖,你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你如何看待魁北克独立?他们是否应该独立?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对错,教师根据学生答题过程中的逻辑表达和思考方法进行评判。在学习上,没有不能思考的问题,没有不能表述的答案,如果对思想设置禁区,培养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
另外,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有一个误区,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打基础,重在学习知识,高级阶段才做研究。其实,创造力、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必须从小就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才能成长壮大。独立的思想是一颗种子,起初没有一个宽松的土壤,必定发育不良,等到基本定型之后,即使移植到良好的土壤里,或许能成才,但要成为栋梁之材就非常困难了。
中国学生非常缺乏正确的科学观,认为多掌握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家了。其实眼下知识大爆炸,哪怕是一门学科,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知识。况且,知识的渊博已经不算什么了,以前形容渊博的人是百科全书,如今百科全书早就被互联网淘汰了吧?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严密的推理,是逻辑的演绎过程,是可靠的实验数据。中国的传统教学还是教师传一个“道”,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操练去“悟道”。
这种思维方式不但体现在学校教育上,生活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看看我们的食谱:盐少许,味精适量,油温八成热,略煸,翻炒数下……西方人的食谱精确到毫升,时间以分秒计算,温度用仪器自动控制。
我照着中国人的食谱做油条,有时成功,大多数时候失败——各种配料总是不能精确。但是我照着洋人食谱做蛋糕,十拿十稳!
儿子在学校里上家政课,学习烤面包,回到家里按老师教的步骤重复,竟然一次成功。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标准一个味道,虽然不好吃也没什么文化,但那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典范。
加拿大人展示的杀鸡方法分12个步骤20多个环节(见附图),从前一天该准备什么,怎样抓鸡,用什么工具,在水里泡多长时间,等等都图文并茂地交待得清清楚楚,任何人都能一步不差地重复——科学不就是能定量地重复吗?
女儿2年级的时候有一个科学实验,验证纸板、木头、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孩子们用不同材料做成容器,将冰块放在里面并定时观察冰块的融化速度,严格按时做记录,然后对比数据,写出报告。
这看起来幼稚,但的确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熏陶。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不是要他们去钻研科学难题,更不是让他们解答连成人都难以下手的“脑筋急转弯”。即使是培养博士,一个三流学校硬要规定博士论文必须在国外一流专业杂志发表,除了助长浮夸和学术腐败,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培养科学精神重在鼓励提出问题,并对有关事物作出观察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用严密谨慎的态度解答问题。我还见过更“荒唐”的实验——证明饮料中放三勺糖比放2勺糖甜!
其实让孩子论证这些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的实验过程:认识勺有大小必须统一度量单位,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操作必须谨慎小心、定量分析至关重要。还有,甜的标准是什么?个人的主观判断还是众人(大样本)的集合,糖的成分是什么,如何测定?等等。
不错,科学是死板的,按科学行事的人有时也很死板,不像有些人能很灵活。比如有快餐店规定买一杯饮料可以凭杯子随意添加,“死板”的人一人一杯,喝完再加,“灵活”的人大家共用一个杯子,一杯杯集体免费享用,乐此不疲——科学思维中竟体现着人文精神。
人文(Humanism)首先是指人性,是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也就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次是理性,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再者,人文精神还包括超越性,也就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探索,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关怀是中国教育最不应该忽视的东西,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如今很多的社会问题都是不重视人文精神的恶果。爱心,良心,正义感,同情心和诚信都是人文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从观察周围的环境开始,建立关心他人,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开始的。到了青少年阶段,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从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义务劳动,从大量阅读文史书籍,欣赏艺术作品慢慢积累的。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能造就书呆子,甚至是不懂珍惜生命,思想极端,行为残忍的狂暴之徒。接二连三的大学生自杀、谋杀案早已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
西方的儿童文学绝大多数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社会、家庭的教育也潜移默化把爱护动物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关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种说法,即看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健康,可以从民众对动物的爱护程度上表现出来。西方电影中如果有表现动物死亡,基本上是用人造标本替代,记得有一部电影中有一段蚯蚓被放在微波炉里煮的镜头,不过电影结束后打出的字幕特意说明:影片中所用的蚯蚓是替代物,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
我儿子6岁时养了一只兔子意外死亡,得知消息后小家伙放声大哭,痛苦至极。我很不理解,不就是个畜生嘛,我小时候养的兔子都上了餐桌!我还记得小时候下过阵雨之后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找癞蛤蟆,然后不是用砖头砸死就是把四支腿绑起来“五马分尸”;夏天捉到知了串起来放进滚烫的油锅……。想想简直比日本鬼子还残忍啊!
西方的孩子到了中学后,去社区做义工是课程的一个部分,这不是摆摆样子的上街打扫卫生的义务劳动,而是实实在在的去养老院,医院等社区机构帮助老弱病残,奉献爱心。许多名牌学校在招生时也特别看重学生做义工的经历。西方文化虽然没有“孝”的概念,但是出于“博爱”的思想,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为素不相识的人拉门,主动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都是屡见不鲜的。反观中国,许多独生子女根本没有关心他人的概念,虽然“孝”提倡了几千年,到了今天,不用说孝顺,连起码的尊敬和尊重都成了问题。
独立的人格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科学精神也不是多读几本书,人文精神更不是圆滑的处世之道。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整个社会和所有家庭都要担负起责任,首先每个人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纠正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独立思考,缺乏实证科学精神的缺点,以独立的思想为起点,逐步建立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望下一代成为中华复兴的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