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芦随笔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能够思想。
个人资料
思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复盘:名将与昏招

(2024-06-04 07:40:35) 下一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复盘:昏招集锦

军史学家维克多·戴维斯·汉森的二战史“The Second World Wars”,没有像大多数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在战争的不同层面分析交战双方从武器,军队,社会,文化、工业到战略的优与劣和明智与愚蠢。如同一次复盘分析,为后来的观棋者带来思考。

轴心国:希特勒的第一个重大失策是入侵苏联,第二个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对美国宣战。当时美国地面部队的规模很小。希特勒认为,军备不足的美国将全力以赴对抗日本,不太可能穿越潜水艇出没的海域,将军队送到欧洲。

假如希特勒不直接指挥;假如1942年冬季不比往年更冷更早;假如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4月发兵巴尔干半岛,镇压南斯拉夫起义,挽救墨索里尼在希腊的烂摊子;假如南方集团军群在1942年夏天向高加索地区进军(“蓝色行动”)途中,希特勒没有下令再次分兵;假如德军没有在早前入侵克里特岛,以及后来为利比亚的非洲军团提供补给的行动中,损失了大量运输机,那么列宁格勒、莫斯科甚至斯大林格勒都有可能失守,战线将在伏尔加河沿岸稳定下来。

墨索里尼在考虑意大利是否加入战争时说:“当别人正在书写历史时,我们如果袖手旁观,简直就是耻辱。胜利并不重要。要使一个民族伟大,就只有让人民去战斗,即使你不得不去踢他们的屁股。”独裁者都有不甘寂寞,好大喜功的心态,领袖站错队是一个民族的灾难。

资源有限使日本常常带上小家子气。日本海军将领有一个致命的习惯,担心失去数量有限又不可替代的战舰,在接近胜利的关键时刻不敢放手一搏。南云忠一中将在偷袭珍珠港时不敢发起第三波攻击,错失摧毁美国海军的油库和船坞的机会;高木武雄中将在珊瑚海海战中击沉“列克星敦”号航母后,不敢动用“瑞鹤”号航母上的全部舰载机去追击退却中的受伤航母“约克敦”号;在第一次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阿部弘毅中将原本占据优势,却突然下令撤退;三川军一中将在萨沃岛取得了夜战胜利,却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美军补给船;栗田健男中将在莱特湾海战中,突然莫名其妙地撤离萨马岛,让美国的十几艘护航航母死里逃生,同时没有完成袭击登陆菲律宾的美军的预定任务。

日本偷袭珍珠港非常愚蠢,不仅是战略上的错误,让战争发生转折,在战术上也只能算小胜。美军死亡2403人,沉没在浅水的8艘战舰后来打捞出6艘修复,美军没有损失一艘航母。如果在外海决战,日本在海面和天空都占优势,美国会损失更多的舰船,甚至航母。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说,“如果敌人的6艘航母的飞机攻击我们这些战列舰,而我们的舰队完全没有空中掩护……如果我们的战舰是沉没于深海中,那么我们就可能有将近两万人淹死或被俘虏。”战列舰的损失对美军是因祸得福。战列舰上的数千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员被解放出来,转而在其他地方服役。战列舰速度太慢,无法与航母协同作战,自身也无力防御空中打击。日本人将美国从17节的舰队转变成了25节的舰队。战争伊始,美军失去了这些战列舰,这迫使美国海军高层认识到航母和潜艇的优势。而日本海军由于战列舰完好无损,调整和适应就非常缓慢。

盟军也犯了很多错误:
盟军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毁灭性战役,“作战方式错误,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政治诉求”。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将领错误判断了分配给美军的那片登陆海滩的德军防御深度,没有坚持进行更长时间、更猛烈的舰炮轰炸。这一失误可能导致数百名美军丧生。

布拉德利和蒙哥马利对盟军未能及时关闭“法莱斯口袋”负有主要责任,导致大量被困敌军逃脱包围。其中撤退下来的党卫队第2装甲军残部经过休整,给英美伞兵在数周后的“市场花园行动”,造成很大损失。

蒙哥马利精心谋划的“市场花园行动”不仅失败了,而且浪费了资源,否则欧洲战场在1944年可能就提前结束。由于这次战役,盟军没有多余兵力攻占安特卫普港,造成补给不足。不仅导致夺取安特卫普港的计划被拖延,还占用了机动性更强的美军的补给物资,减缓了第3集团军的步伐。随后为占领河口地区,盟军发动了“斯海尔德河战役”,导致英军和加拿大军队超过1.2万人伤亡。直到当年11月底,盟军才控制了安特卫普,缓解了后勤压力。由于补给不足而迟迟无法机动的盟军终于可以朝莱茵河以西进军。

由于霍奇斯将军的错误指挥,美国第1集团军贸然进入50平方英里的许特根森林地区。原本拥有机动优势的美军在此饱受地形崎岖之苦,五个月中停滞不前,还有3.3万人伤亡和失踪。

珍珠港遭袭的消息给了麦克阿瑟9个小时的预警时间,可麦克阿瑟却依旧躲在他的指挥部里,拒绝和自己的航空兵指挥官联系,尽管后者多次试图联系他。结果,他手下的B-17轰炸机和P-40战斗机的主力由于没有接到命令而排列在机场上,日军对菲律宾周围的第一轮空袭就把它们大部分摧毁在了地面上。美军失去制空权后兵溃马尼拉。

仅仅菲律宾和冲绳岛两场战役,美国空军及地面部队就有超过15万人伤亡,可是占领这两座岛屿对最终结束战争的空袭行动却没有什么帮助。为了洗刷被日军驱离马尼拉的耻辱,麦克阿瑟执意要先打菲律宾。

在战争的最后几周,丘吉尔比美国人更清楚地判断出,占有土地才能决定欧洲下半个世纪的命运,而不是听信斯大林的保证。丘吉尔比富兰克林·罗斯福更为深刻地洞察到与苏联建立任何形式的伙伴关系都将在战后付出高昂代价。早在1944年,他就担心苏联会对自由欧洲构成威胁。罗斯福缺乏温斯顿·丘吉尔的历史视野,天真地想要与苏联结成不仅是盟友,乃至全面伙伴关系。他的让步有时远远超出了为鼓励和支持苏联抵抗德军而应付出的代价。罗斯福天真地认为“乔大叔”(斯大林)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未来可以成为英美民主国家的合作伙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不信任,罗斯福政府天真地认为斯大林可能也是一个反帝国主义的同道中人。如果罗斯福对斯大林的古拉格劳改营和扩张野心有所防范,美国也许就能更好地应对于1944年就开始的冷战了。他不仅天真,而且自负,认为自己有能力操纵斯大林。他曾在1942年初给丘吉尔写过一封傻乎乎的信:“我认为我个人能比你的外交部或我的国务院更好地与斯大林打交道。他更喜欢我。”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苏联终于接受英美恳求,同意在击败希特勒后90天内,加入太平洋战争,对日作战。然而西方盟国此时发现,太平洋战区已经不需要苏军介入了。事实上,苏联参战,只会对战后西方盟国在中国、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和日本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如果雅尔塔会议推迟几个月召开,那么美国于1945年3月对日本发动燃烧弹攻击的全面效果将得到验证,也能确定原子弹将在1945年7月成功试爆;届时哈里·杜鲁门将继任总统,盟国见证了苏军对东欧的占领,大概就不会游说苏联人加入对日战争。如此一来,苏联在战后困扰西方半个世纪的亚洲地区影响力就可能会减弱。麦克阿瑟后来宣称,他在获悉苏联已与美国达成对日作战协议之后“感到震惊”:“依我看来,我们不需要让苏联在1945年加入战争。”金和艾森豪威尔也各自建议总统不要允许或邀请苏联参战。新任国务卿詹姆斯·贝尔纳斯早先倾向于请求苏联参战。但是鉴于苏联人在东欧的表现,贝尔纳斯不再相信他们;他认为现在也不需要苏联人了,因为觉得原子弹足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

艾森豪威尔遵守了与美苏就战后占领区势力范围达成的初步协议,没有派遣军队攻占柏林。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数万英美将士白白送命。基于同样的理由,艾森豪威尔在维也纳和布拉格外围止步不前。蒙哥马利批评说:“美国人不懂,如果在政治上输掉这场战争的话,在战略上打赢战争没多大用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方歼灭的部队远多于胜利者,平民死亡人数更甚于士兵的战争。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时间最长,却在六个主要交战国中伤亡人数最少。战争夺去了40多万美国人的生命,约为其战前人口的0.3%,在主要交战国中所占比例最低。其中大约有11万人死于非战斗原因,比如事故或疾病;另有1.2万人是在海外或在交战区服务的平民。美国也是所有主要交战国中非战斗人员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死者总数为111606人,包括31157名美国海军官兵。德军平均每阵亡1人,就要交换1.5个美国兵的生命。日军要损失10名士兵才能杀死1名英美战士。日本军队杀死了大约12万名英美士兵,俘虏约七万人,自身则有约200万官兵死于敌手。日军还杀害了中国、印度和印度支那地区200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

日本对俘虏比德军要残忍得多(东线除外),大约有三分之一被关押在日本集中营里的人丧生。亚洲囚犯的死亡率更高。战争中生存率最低的是被德国囚禁的苏联战俘(约60%,即超过300万人死亡),以及被苏军俘虏的德国人(近100万)。德国人的英美战俘则很少死亡,只有3%—5%。西方盟军的德国和日本俘虏的死亡率为1%—2%。

苏联蒙受的损失最为惨重,但达成的战争目标最为成功:击败轴心国,重占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东部划归苏联,并在边界建立了巨大缓冲区,由忠于莫斯科的共产主义政权掌权。整个东欧、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大部地区走上了社会主义,实现了斯大林在战时设定的愿景。芬兰和奥地利被中立。

1943年,斯大林反复批评英美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但他闭口不谈美英战略轰炸有效打击了德国的武器生产,减少了德国空军在苏联的行动,也没有提及为了应对盟军登陆北非、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盟军在战争的最后九个月将制空权牢牢掌控在手里。盟国空军系统性地摧毁了超过60%的德国大城市。到战争结束时,约有180万德国工人被调离工厂,去修理被炸毁的石油设施和交通网络。破坏了德国生产力。历史学家威廉姆森·默里说,战略轰炸是盟军获得胜利的两个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将德军拉进一场绞肉机般的战斗中,不断消耗着敌人的飞行员和装备物资。红军在1943年底至1944年向西反攻时,战斗力突然大增。原因是德军将数以千计的火炮和战斗机调离东线,去抵御英美轰炸机对第三帝国的攻击。英美两国总共有超过16万轰炸机机组人员死亡、受伤或被俘。英国轰炸机司令部部署在欧洲的机组人员大约有一半伤亡。这一比例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甚至超过了神风敢死队的日军死亡率。美国损失了四万名空军官兵、六千架轰炸机;战略轰炸耗资430亿美元。四万名机组人员死亡,6000架飞机坠毁。

血腥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使美国确信,入侵日本本土将导致更多美军伤亡。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不仅使美国不必付出高昂代价就能登陆日本,而且保护了日本文明,使其免于在梦魇般的烈火中焚毁殆尽。如若不然,到1946年,美国和英联邦国家就可能会集结至少两三千架中型和重型轰炸机执行空袭任务。仅仅两三次这样的大规模行动,空投的TNT当量就超过了那两颗原子弹。一个月内将投下相当于十颗原子弹的破坏当量。在之前3月9—10日的空袭中, 334架轰炸机火攻东京,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广岛和长崎核爆。

在“神风特攻”的十个月里,日本自杀式飞行员撞击了474艘盟军军舰,以损失3860名飞行员和机组成员的代价,换取了大约7000名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水兵的性命。1944年10月以后,美国海军全部损失的一半是由于自杀飞机。他们击沉舰船、杀死水兵的成功率大约是传统日本海军轰炸机的十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思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英国熊猫' 的评论 : 日本当时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北进和南下讨论过多次。日美谈判,用撤兵南部东南亚换取美国的解冻也是一个选项。在多种选择中选了最蠢的,死的最快的一个。
英国熊猫 回复 悄悄话 日本陷入中国泥潭,能源短缺,进军东南亚以战养战,触及英美利益,被石油和武器禁运。无可奈何才偷袭珍珠港向美宣战。国家力量相差太大,无论珍珠港和中途岛的战况如何,最终一定会输。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dakinglaile 回复 悄悄话 希特勒最大的失误,或者二战最无解的奇迹之一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思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偷袭珍珠港的目的是消灭美军舰队,因为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东南亚,美国海军是日本这一目的的主要障碍。偷袭珍珠港使用的是日本海军,如果要占领,需要日本陆军配合。因为占领不是目标,所以没有使用陆军。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我前面说的是在偷袭珍珠港之后,顺势占领珍珠港和夏威夷。我估计第一日本舰队的人员和补给都不够,第二美军航母没有损失,所以没有可能。但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以当时的条件,美军跟日本打就难了。
思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yz66' 的评论 : 谢谢。读书笔记也是整理读书收获的好方法。
思芦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并不外行。山本五十六有过此想法,当时日本也有能力。开战时,日本的主攻目标还是东亚。占领菲律宾后,东进也是考虑的战略之一。中途岛战役就是第一步。如果日本中途岛打赢了,消灭了美国的航母,夏威夷就会成为目标。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我有个很外行的问题:当年日本有没有可能顺势把珍珠港占领了? 或者夏威夷的其它岛屿?
xyz66 回复 悄悄话 感谢思芦一如既往地将研读笔记慷慨分享给大家,涨知识了:) 虽然自己也想博览群书但时间有限(有时犯懒:)。你分享的思想火花照耀全球华人,善莫大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