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桥 - 李大兴的博客

风中本无桥,桥在心中,心又何在?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自由与真理的一点感想

(2007-08-25 18:50:49) 下一个

    月初回北京时,与真名网友聚会。餐桌上,被邀担任斑竹。酒酣耳热之际很难说“不”,而且我知道自己这种懒人,凡事只有马上应承下来才会老老实实去做,否则就拖到九霄云外去也。熟悉我的朋友,一听我表示要“考虑考虑”,立刻毫不客气地说,“你小子别又想溜”!

    在捡起小时候装乖的本能表示服从分配,就着三五瓶啤酒开始充斑竹之后,到现在也没弄清斑竹这东东到底是干吗的。好在黄老这套太极拳和孔孟那茬冠冕堂皇一样,是流在我们的血液里的。眼见平安无事,就不妨象电影里的伪军一样敲锣吆吙两声,然后睡觉去。

    话虽如此,然而由于自己修为还在难得糊涂和真糊涂之间,见识更属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于是平白无故地多出两分责任感。结果近来在网上挂着的时间与灌水量看涨,遛狗的闲暇和文章数见跌,呜乎!

    言归正传,看到论坛里忽然来了一阵关于“自由”与“真理”的讨论,心甚喜之:这两个词都足够学术一把的。不过,一喜之后,随即一忧:我们对于“自由”这种稀缺物事,究竟有多少感受和理解?我们对于“真理”这种含混词语,又怎样才能把它与信仰和独断区分开?

    感谢诸位网友,从伯林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开始,进入对自由的学理性讨论,这自然是很有意义的,并且足以看出参与者的学养,象我这种不求甚解者,迅速采取了多半时候闭嘴,冷不丁插一杠子就跑的战术。不过,我还是忍不住说一句:“自由”与“真理”的理解,难免是多义的,学理上的讨论,与其说是走向共识,不如说是可以起到激发思考的效果。其实,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正是源自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对形而上一元论的反动。我们需要意识到,自由不仅是学理,更是常识、是感觉。由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与语境,自由往往是一种令人心碎的感觉。

    关于自由,我倾向于简单的表达方式,把它看成是个人权利的拥有。有与没有,是判断自由与否的关键,至于权利的行使,是另一个问题。我自己就曾经体验:在拥有了言说的自由之后,反而失去了言说的愿望。对于自由的理解,在我更多来自人生经历。经验告诉我,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懂得珍惜自己的自由一样重要。出于对自由的常识性认识,我对象赵汀阳那样看上去很学理地达到“只要把个人自由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目的,就逻辑地蕴涵了任何堕落生活选择的合法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自由只能是必要手段,而不能是目的。目的只能是某种美好的生活价值”一类结论的学人,也就逻辑地以为他们是惑于学理、缺乏常识。

    关于“真理”,它是我一向敬而远之的词语。“真理”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在我看来,中国人自古就不乏自己用着合适的真理,到了近现代更时不时把它变成一支大棒。中国人缺的,不是真理观,而是多元与宽容。中国人眼中的真理,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东,绝对而无条件,除了“天要下雨”一类废话,就只能是道德与信仰的教条。究其原因,自然和我们的思想史上思辩哲学的缺位有关。待到西学东渐,与传统一拍即合的是强调客观真理的德国哲学,其实是不足为奇的。到如今客观真理的存在虽然已经越来越遭到怀疑,我们的思维定式还大多跟不上趟,尽管当代学人颇喜引进最新式样的主义。

    对伯林我所知极少,印象里,他和很多二十世纪哲学家一样,对人类理性与认知能力的有限不乏清醒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我对“真理”一词的使用是有所保留的,如果用,我想再次说:“认识到真理的边缘与有限的重要性,不下于认识到真理本身。人类的迷思与谬误,大多出自对真理的无限夸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秦西 回复 悄悄话 说的好!

"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懂得珍惜自己的自由一样重要。"

"认识到真理的边缘与有限的重要性,不下于认识到真理本身。人类的迷思与谬误,大多出自对真理的无限夸大。”

祝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