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反者道之动”---看圣贤们抬杠(二)

(2008-04-01 20:55:11) 下一个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按说他自然是相信人性之恶的。所不同的是,他信得太彻底了,彻底到对通过教育使人改恶从善不抱幻想的地步,彻底到都不把恶当回事了。由于此,他又跟乃师有了相反的论调。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不假,可是他坚信,通过后天的教养人是可以去恶得善的,而且,他是主张对恶者教导、以使人向善的。或者换句话说,他提出人性本恶就是为突出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服务的。而韩非子就不同了,他既不相信人性之善,对恶者从善也不抱幻想,他所关心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不管人是性善还是性恶,给我一个你的目的,我就能给你提出一套方法,让你在所统治的这些不知是善还是恶的人中实现你的这个目标,这就是法;至于别的,我不管那么多。

韩非子的这种以结果为唯一导向论,其时正中了同样看重结果的秦王的下怀,并予以采纳。而法家也不负众望,在秦王国里还真正派上了大用场。

只是这个用场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法家帮秦皇统一了江山,另一方面,使得秦王朝只经二世便亡。

与法家并行走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名家。名,不是出名的名,而是与“实”有对应关系的那个“名”。它对哲学命题不设任何主观倾向性。什么性善、性恶,什么鬼神不鬼神,它不论谁是谁非。它只关心一点,就是什么是实的,什么是名(虚)的。讲的是实和名的辩证关系。

这个名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唱反调。你说一样东西,我就说那是虚的,当你说那是虚的了,我就换一种角度,说它又是实的,反正就是抬杠。这种方式,在当时学者中颇招了些反感,说他们“言意相离,言心相离”,以为这样的杠法,非把纲常都搅乱了不可。

名家诸子之间也不都那么一致,也有明显的对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惠施和公孙龙了。惠子强调实的相对性,公孙子却强调名的绝对性,二人同属一家,却侧重点各异。在惠子看世界,就是眼中无(固定不变的)物。而在公孙子看来,就是脑子里的物不仅有,而且全是绝对的物,差一点都不是它们了。

一个关于名家绝对主义、也是抬杠抬的最著名的典故就是“白马非马”了。讲的是有一次公孙子过关,守关的人拦住他说,人可以过去,但有禁令,马不允许通过。这个公孙子于是说了:你看我牵的那是马嘛,我牵的那是白马,白马不是马(本身)啊。

也怪这个守关笨点,居然就被唬住了,放了匹不是马的白马过去。

==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