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欺负的预防和处理
(2007-08-03 07:14:50)
下一个
俺儿子是那种比较害羞的孩子,在学校走过了从受别的孩子欺负到现在基本没事的路。俺不认为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是好办法,还会有副作用。俺这里把自己的经验提供给有小孩子的父母参考。
一。主要是尽量减少孩子暴露在别的孩子欺负的环境。孩子刚离开父母上学,选一个好的day-care或者preschool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国家庭出来的孩子,语言能力在这个年龄比较差。所以,学校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儿子去的第一所Daycare,是私人办的,就比较差。孩子打架,哭闹是家常便饭,当时是岳父母回国,正好又在学期的中间,临时找了这一家。我们知道儿子受了委屈,所以,就马不停蹄地找好一点的daycare。正好赶上我上班的大学新开了一家照看小小孩的daycare,知道这所大学里照顾大小孩的preschool声誉不错,马上报名。在openhouse的家长会上。特地问老师怎么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老师当场的回答就是:We will set one teacher to handlethis type of issues. Let the kids solve their problems. This is aprocess for kids to learn.
在学校里,有老师照看,一般受欺负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在校车上和上学的路上会比较混乱。我们这里就有初中生在校车上被性骚扰,闹上法庭的。所以,我们是能自己送,就尽量自己送。
二。保持和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交流,以避免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家长老师都不知道。父母要多观察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孩子往往不会主动说学校的事。父母要会察言观色(见“儿子在学校被欺负了”)。对于经常化的问题,一定要和学校沟通,直到问题解决,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这种问题上就是他们的保护伞。同时,一定要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这样小孩子的心理上不容易留下阴影。记住父母的态度能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安全感。
三。广交朋友。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才是安全的保证。经常和同学的家长联络。儿子在daycare时,我们有几家家长经常在礼拜六轮流接孩子到家里一起玩。这个小“帮派”,随着进了不同的小学而分散了。但孩子们还记得,偶尔碰到了,还挺亲热呢。大孩子在学校的好多事,不一定会和家长讲。而从孩子的朋友那里打听,往往是最有效的。几个家长联合起来,相互“通风报信”,是最好的办法。
四。在学校发生的事,家长要教孩子报告老师,甚至校长。学校有义务提供孩子安全保证。家长如果给校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没有安全感,那是很严重的问题。学校都会认真对待地。所以,鼓励孩子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找老师和校长。小小孩子一定要学会大声说“Stop”, “You are hurting me”。一引起老师的注意。俺儿子刚上daycare,受欺负了就是哭。不过,老师好,就坐他身边让他哭。哭完了,让他说。说完了,再去找欺负他的孩子论理,让对方道歉。大半年才有“成效”。俺为这事,没少和老师交流。至今还和那些老师打招呼呢。
对方的这个道歉是很重要的。记得女儿(3年级时)在学校被一个大孩子撞了,撞得蛮厉害,回家哭了。我第二天给老师写好条子,要求解释。条子先给女儿看。并告诉女儿别怕。老师解决不了,我会去找校长。当天女儿回家,带了老师的回信,讲了当时是课间休息,老师自己不在场,但有另一个老师在场。大孩子是无意撞上的。那位老师当场让那个大孩子道歉。我把老师的信给女儿看了,女儿说没有错,是道歉了。我又询问女儿那个男孩是不是经常欺负她。女儿说没有,俺才放过这事。道歉对小孩子的心理上很重要,让他/他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他/她以后才会自己站起来,为自己争取权利。
五。不要因为孩子吃点亏就心痛。皮肉之伤会好得很快。父母要把重点放在心理伤害上。培养一个阳光明媚的孩子更重要。所以,父母要用正直和坦然的态度和孩子谈。俺不提倡暴力回击,所以,俺可以和孩子坦率地谈暴力的不好,再指出他们可以采用的方式。这些方式也和学校教给他们的完全一致。这让孩子觉得自己作得对,会更理直气壮。
六。孩子打架,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种族高度。那个种族的孩子都有这种比较bully的。当以种族来归类时,我们的孩子今后如何面对其他种族孩子的歧视呢?毕竟,在任何西方国家,华人还是少数。是地,这个社会有种族歧视。但那是搬不上台面的东西。所以,自己不用种族的眼光看别人,就是教会孩子理直气壮地去抗争--种族歧视is not right!
七。建立孩子的自信。孩子在学校受欺负,绝大多数是源于自己的不自信--自己不够popular,自己个子小,力气小等等。俺发现让孩子学跆拳道,中国功夫有一定的好处。儿子现在在学中国功夫,比以前好多了。学功夫,不是用来欺负人家,而是万不得已时作防御的。这里的老师对这个要求很严。违反了,经常有处罚。这些训练,摔摔打打,也锻炼了孩子的体魄,变得大气一些,不会为一点小伤就哭哭啼啼。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家长的任务就是观察孩子,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适应环境。
(8/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