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寻找一个真实的梵高 - 探讨梵高作品的奥秘和他在英国的生活痕迹 (下)

(2010-06-26 13:01:33) 下一个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我特地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从我的家门口搭上2路巴士去探访梵高在伦敦的故居。我和梵高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可是我们却住在同一个区。我在斯多克威尔地铁站下了车,沿着克莱潘路向肯宁顿花园方向走去。

伦敦的春天,气温时高时低,所以大街上,穿什么的都有。这个地区,以黑色人种居多。只是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正在逐渐地演变成为多色人种的大家庭,就像我曾经在《彩色的布里斯顿》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

很快,我就拐进了一条叫做卡德维尔的小路,街道上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一片的街区,各式各样的房屋都有,既有带后花园的排屋,也有十几层的公寓楼,是一个典型的平民住宅区。因此除了当地居民以外,恐怕很少会有外人光顾。

梵高的故居就坐落在哈克福德路87号(Hackford Road)。他当时是以法国古皮尔(Goupil & Cie.)公司驻伦敦办事处职员的身份来伦敦的。古皮尔公司在十九世纪是一家影响力巨大的世界级的艺术品拍卖行,总部设在巴黎。梵高中学刚毕业就进入了这家公司驻荷兰的海牙办事处。他的弟弟提奥以后也加入了这家公司。梵高和他的弟弟一生通信频繁,就连死后都是肩并肩地长眠在巴黎远郊麦田旁的奥维尔公墓里。

哈克福德路并不长,梵高故居就坐落在一排民居的尽头。这是一幢简陋的三层小楼。楼房的左边连接着式样相同的楼房,而在右边则是隔着一个小院,成为另一种风格的宅院了。与众不同的是87号和邻居的外墙上涂着梵高画作里常见的土红色,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他的“麦田守望者”。住宅门前还有一块狭长的花圃,用人们常见的雕花铁栅栏围了起来。

梵高故居的窗户上方贴着一块篮牌,这是英国遗产委员会专门用来唤起人们记忆的标志,大伦敦地区目前大约有900块这样的篮牌。篮牌上写着:“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画家,1873-1874 曾在这儿住过”。

梵高搬来时才刚满20岁。在这里,他认识并且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欧洁妮,这是他的初恋,可惜十分短暂,因此苦涩远远多于甜蜜。

与梵高故居仅仅相隔一条马路,就是一幢气派非凡的楼宇,占据了整个街区,我沿着街道绕了一圈,原来这幢楼房是一座从托儿所直到中学毕业的学校联合体,外加一个健身中心。估计这幢楼房的的年龄不足百年,要比梵高故居年轻得多。

梵高在哈科福德路住了一年都不到的时间,就搬到了不远处的肯宁顿路295号(Kennington Road)。从这里可以直接看到肯宁顿花园。这是一幢楼顶上立有两座白色尖塔的红砖建筑,白色的窗户和门楼在微弱的阳光下发出柔和的荧光色。楼房被一堵高墙四面围着。我在附近徘徊了半天,确信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楼房的年代虽然很老了,但也不像是梵高当年的住宅,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发现梵高曾经在伦敦住过的地方时所产生的喜悦。楼房里好像驻着一家法国的地产公司,另外还有一个音乐学校。

梵高在伦敦的这两年,被这座充满着文化气息的悠久城市深深地吸引了。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在伦敦走访和参观了英国的国家画廊、英国皇家艺术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这对他后来能走上专业绘画的道路不无关系。另一方面,英国的宗教气氛也让他陶醉。因此1874年11月,他被调回古皮尔公司巴黎总部仅仅几个月,第二年他就离开了古皮尔公司重返伦敦。

回到英国以后,他先后在西伦敦的埃尔奥斯(Isleworth)、特恩汉绿地(Turnham Green)以及皮特咸(Petersham)等小镇上当过教师或牧师助理。后来他还被派到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个叫做拉姆斯盖特(Ramsgate)的沿海小镇,那里的教堂里正好缺少一名牧师。

为了缅怀梵高,我特地再一次走进了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画廊。在荷兰作品馆,梵高的“向日葵”跟前的地板上围坐着十来位小学生,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讲解员对作品的解读。据说梵高身后留下了十二幅向日葵,如今它们不是被私人收藏就是陈列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里。站在这幅画前,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刺眼的阳光。这是梵高生前心中的阳光,而梵高本人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过。

2010年05月07日於伦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