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今年一月份起,梵高的作品开始在伦敦皇家艺术馆(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这是英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每一天,艺术馆的大门前总是排着长龙。对于梵高,我是崇拜的,但也有陌生感。为了能了解一个真实地梵高,我顶着伦敦早春的寒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长队,才终于随着秩序井然的人流走进了展厅。
这个展览的正式名称就叫做“真实的梵高”。展厅里,近百幅梵高的绘画作品和他的信件一起按年代序列展示在热爱他的观众面前。
梵高的信件,绝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他的弟弟不仅是他的挚友,同时还是他的经济资助人。我们从这些信件的英文注解中大概可以窥见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艺术品推销商转变成世界后印象派大师的人生轨迹。
梵高的画也是按照年份来陈列的,所以很容易看出梵高的作品在审美趣味和风格上的转变。他早期的画作以素描和水彩为主,总体上看起来就像一名用功的美术学院学生的习作。然而从那时候起,他就将内容主要放在他所熟悉的农妇、麦田、辛勤的劳作等这类题材上。我想这同他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梵高的绘画风格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还是他到了巴黎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是油画。画上的主题虽然没有变,但是他以前那种拘谨、写实的风格却难以见到了,代之而起的是他思想的驰骋,感情的释放。
徜徉在展厅里,我仔细地阅读着每一幅作品的注释,捕捉画面传达给我的每一个激情。画面上那火热的原色。不论是粉绿,还是纯白,是血红,还是金黄…,它们都配合着梵高式的线条,以梵高独特的视觉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梵高魅力。
我曾同我的一位画家朋友讨论过梵高的画,她认为,梵高的画就是画家自己的生活写照。我现在有了同感。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法国南部和巴黎远郊的村庄里完成的,那里的土壤和阳光,那里的人文环境透过梵高那近于疯狂的独特视角,酿就了这些流芳百世的名作。
梵高假如不去法国,不去巴黎就绝对成不了今天的梵高。刚刚开幕的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里展出的七件法国艺术珍品中,就有梵高的作品。看来法国的政府和民众早已将荷兰的梵高和他的作品视为法国的国宝了。
展览的结束部分罗历了梵高的身世。梵高曾经在伦敦和英格兰的东南部生活过几年。那时候的梵高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前途。可是这一段时期毕竟是梵高身世的一部分。没有这一段生活,梵高的短暂的一生就失去了真实。在展厅里,我就下了决心,要亲自去探寻梵高在伦敦的生活痕迹,以完善我心目中一个真实的梵高。
2010年05月04日於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