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大江大海,你不要沉默不语 - 读书感悟

(2010-06-10 09:24:31) 下一个
当我读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回忆录时,我正好坐在伦敦开往曼城的火车上。我揉揉疲惫的双眼,抬起头来望着窗外。只见翠绿的草地上,一群肥壮的绵羊正在悠闲地觅食,仿佛是一朵朵积淀的白云。突然在白云的脚下,那辽阔的草地化作了波涛万里的大海,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于是,我的思绪也随着镜头的转换,在现实与历史之中穿梭。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部回忆录。但是书中记载的并不是她自己的回忆。而是她的先辈们,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在四九年往后的日子里,颠沛流离,不为人知的生活和感情的跌宕写照。作者龙应台花了四百天的时间,边写作,边调查,终于完成了她沉积了二十年的心愿。她所写的是一段我们并不熟悉的中国人的历史。

这本书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小说式的回忆录,而是真人真事。在我的眼里,她就是由一篇篇的叙事散文所组成,全书饱含着泪水,语言充满着诗情。因此读起来不仅真实,而且悲壮。

龙应台在书中先从她的妈妈离家出走说起,一九四九年,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炮火自北而南燃起时,蒋介石的国民党部队眼见胜利无望,从而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全面撤退,在这些撤退的人流中,就有她的妈妈美君和在国民党宪兵队当连长的爸爸龙槐生。当他们挥手向双亲告别的时候,当他们回头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大院的时候,他们只是想暂时避一避风雨。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很多人以后再也没有返回过家乡,有机会返回的,许多人却连支离破碎的记忆残片都没有找到。

书中描述了一百多个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从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全国各个角落南下,随着这一波大江大海般的人口大迁移,最后流落到香港、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当然其中的绝大部分成了台湾的外省人。在这些流离颠沛的大军中,也不全是国民党的军队和他们的家属。他们中间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谙世事的学生,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境内,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以至于很多年轻的学生边躲避战火,边学习,结果导致其中的许多人或被抓壮丁,或因追求新生活而远离故乡。

今天,能够重温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已经不多,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不是葬身异乡就是耄耋之年了。所以能够记录这段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在离开时怀中的婴儿或离开后哺育的下一代身上。作者龙应台就是一个在台湾高雄出生的外省人。龙应台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们所熟悉的台湾人,例如马英九,柏杨,例如白先勇,席慕容…。当我读完了这本回忆录以后,我觉得我已经没有资格再说我熟悉他们,只能改口说熟悉他们的名字了。

书中提及的绝大部分人的经历都是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芝麻绿豆小事。但是我在读它们的时候,却感觉到件件捣人心扉,牵肠挂肚。直到现在我还在惦记着那本转辗万里,六十年后才回到大陆的《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本来是十七岁的河南学生马淑玲的课本,当她和同学们跟随老师边流浪边学习时,在湖南津市走丢了。她的课本就由她的同学赵连法保管,一路带进了大山,带进了越南集中营,带进了台湾岛,并成为孩子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六十年后,还健在的老人赵连法回到故乡河南时,有幸见到了老同学马淑玲,《古文观止》终于又回到了昔日主人的身边,只是书本已经发脆发黄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掩上书本,再一次静心聆听着从天外传来的孩子们那稚气朗朗的读书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书中叙说的绝大部分人和事,我们都从来没有经历过。我与龙应台应属于同一代人。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就连父母的籍贯也可能相同,可是一条并不深并不宽的海峡却将我们分隔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里。我们彼此身上所存在的差异用千壑万岭来形容都不算为过。正因为这样,这本书无论是对在台湾长大的还是在大陆长大的读者们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

如今,坚冰已经打破,自一九八七年起,蒋经国先生开放党禁以后,海峡两岸开始有了来往。到了今天,大陆和台湾已经开通了直航班机。两岸的交流是频繁了。可是两岸人民的心路历程,我们究竟彼此了解多少?两岸的传统观念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真的要依靠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了。就像本书的作者龙应台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mr.90kg 回复 悄悄话 确实是一本了不起的好书,连我那70后的孩子,都感动流泪!一个中国人,总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一定的阅历,才能够对我们国家的不幸的历史,有认识,有情感。龙应台的这本书;和她以往的作品很不一样,我看到不一样的龙应台。
nonsense2010 回复 悄悄话 可笑,连小说还是回忆录都分不清.很多对话和描写就是小说的手法.
5speed 回复 悄悄话
海峡并不深并不宽,政治因素才是两岸存在的最大差异,这要依靠政治之士的努力,有识之士努力没有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