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今天没有路透

(2009-05-31 05:09:12) 下一个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我从英国路透社新闻中得知,路透社的创始人路透先生的孙媳妇马格丽特.路透女爵已于周日逝世,享年96岁。马格丽特是路透家属的最后一位成员,从此路透世家将无后人。

这消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很可能只是一则花边新闻,可是于我而言,却在胸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曾经在伦敦旅游散记中好几次睹物思情,描述过路透社和它的创始人路透先生。我不由地感叹道,从此以后,路透先生所创立的基业就迈向没有路透的《路透社》了。同时我也回忆起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走近路透和他的新闻社的。

记得在撰写《伦敦金融城的秘密》时,我在英格兰银行附近皇家交易所(Royal Exchange)背后的胡同里意外地发现了路透先生的石雕像,因而引起了我对路透先生的兴趣。在仔细地阅读了石雕像底座上的铭文以后,我知道了《路透社》是路透先生于1851年在皇家交易所的一个角落里成立的。

如今,皇家交易所虽然成了名牌商场和高级饭店的代名词,可是它所跨越的年代可以追溯到450年前,这个英国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更是达到了顶峰。这既归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依赖于信息产业的进步。1816年出生于德国小城的路透先生年轻时就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新闻记者,他曾使用信鸽在布鲁塞尔传递欧洲股市行情。当他知道英格兰海峡铺设海底电缆以后,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伦敦,在伦敦金融中心的皇家交易所里,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路透社,专门将伦敦股票交易所每天的行情通过海底电缆快速传送到欧洲大陆。路透社的出现,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路透先生的石雕像直接面对着皇家交易大厦的后门,这是一座白色的花岗岩雕塑。除了头部和肩膀写实以外,整个身体就是一座方形的底座。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脸部的表情非常生动。他那保养得极好的大胡子和一双深邃的眼睛,简直可以摄人心魄。

为了了解金融城旗舰街(Fleet Street)的今昔,我沿着旗舰街一家一家地寻找已经荡然无存的新闻机构。旗舰街曾经是英国新闻通讯社的大本营,假如某一消息是来自于旗舰街,无疑就等于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当我站在旗舰街85号门口时,这幢曾经的路透社总部正在进行重新装修,以便寻到新的租户。

路透社进驻旗舰街整整66年,它在旗舰街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直至2005年。作为一家最后撤离旗舰街的新闻机构,为了纪念旗舰街新闻生涯的彻底结束,路透社在路透大楼旁边的圣.勃来德大教堂里举行了告别弥撒。那一天,除了世界新闻巨头默多克特地到场诵读圣经以外,路透家属的唯一成员,即我在文字开头提及的马格丽特.路透也带病参加了告别旗舰街的弥撒典礼。

在配合完成《行走泰晤士》系列中的散记之一《卡纳里码头的摩天楼》时,我曾多次光临泰晤士河北岸的船坞区。如今的路透社总部就设在英国高楼最集中的卡耐里码头(Canary Wharf),这些摩天大楼代表着世界上最活跃,最庞大,最富有的金融机构。即使在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只要处在世界主要金融机构的漩涡中心,就不怕没有新闻可挖。路透社主攻的新闻方向正是金融贸易。

近几年,路透家属的气数就快接近尾声,路透社要变成没有路透的路透社了。就在这时,世界上另一传媒大亨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向路透社伸出了援助之手,这虽然只是一件纯粹的商业计划,但却挽救了路透社的命运。2007年,汤姆森集团成了路透社的主要股东,路透社总部随之也换成了汤姆森路透大楼。然而,人们仍然把该大楼叫做路透大楼,将来自该大楼的新闻称之为路透新闻。在人们的心目中,路透本身就是一个不能改变的时尚和品牌。

在结束本文之前,按照我的惯例,我特地去拜访了路透家属的墓地。路透生前就归化了英国,他在法国尼斯的路透别墅逝世以后,遗体被送回到伦敦的西.诺伍德墓地(West Norwood Cemetery)安葬。那一年,他83岁。

路透先生家属的墓碑被保存得很完好,棕红色的墓碑和大理石的地坪上看上去非常整洁。据墓园管理人员讲,这是因为路透家属的墓地是由英国信托机构(British Trust)负责日常打理。墓碑上的文字显示,这里埋葬着路透先生夫妇以及他们的大儿子乔杰.路透。奇怪的是,儿子和父亲的名字并排刻在墓碑的正面,路透妻子的名字反而单独留在侧面。

也许不久,当我再次拜访路透家属之墓时,就会看到路透家属的最后一位先人,路透社的奠基人路透先生的孙媳妇,即他儿子乔杰的儿媳妇马格丽特的名字被加在墓碑上。到那时,路透社就真的没有路透了。

2009年3月12日于伦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山楂树 回复 悄悄话 我最喜欢您的一篇文章是: 十月的伤感! 谢谢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