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水晶宫兴衰记

(2008-01-06 13:17:22) 下一个
谨将此文献给上海世博会

水晶宫(Crystal Palace)是英国首都伦敦南部的一个地区的名字,离市中心不远,但是就是这个名字,却与大不列颠的兴衰史联系在了一起。

在一个初冬的下午,我来到了被称作为水晶宫的地方。这里是锡德南姆山(Sydenham Hill)的山顶,我要在这里寻找大不列颠曾经的辉煌。

然而,在我的周围,却只是一片石头的废墟,因为眼到之处,竟是满地的苍夷。这些石头有规律地驻扎在泥土和杂草中间。若仔细端详,我仍然可以识别这是一些断墙残垣,横躺在山地的斜坡处。在残垣的脊梁上,还孤零零地站着几尊残缺不全的石雕像,它们伫立在初冬的寒风中,正在凝视着慢慢落下的余晖。在这片废墟中,唯一算是比较完整的建筑就是三对硕大的石头狮子。令人费解的是,它们竟然都长着一付人类的面孔,完全和守护古埃及金字塔的斯芬克司同种同源。

望着这一切,我的心慢慢地收紧了,这里是这样的宁静,又是这样的凄凉。这里有过辉煌吗?除了这些石头,这里曾经留下过什么样的奇迹呢?石头缄默不语,它们不会开口。只有当我的双腿迈进了位于废墟附近的水晶宫博物馆时,我才找到了答案。

让我们把日历拉回到150多年之前,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段岁月。英国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让英国有足够的财力举办一次世界性的展示会,从而有机会向世人炫耀英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强盛的经济实力。

以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为首的英国皇家委员会开始着手实施这一计划。当时英国政府将这个展示会称之为万国工业博览会,也就是今天人们公认的第一届世博会。

要举办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的博览会,首先要解决的是举办的场地和场馆问题,场地问题好解决,伦敦的海德公园,不仅早已蜚声全球,而且其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都是一流,成为博览会的场馆所在地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

但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场馆来迎接这个盛会,却成了一个难题,英国政府不愿意在皇家公园内永久性地竖起一个规模庞大的巨型建筑,因为这会破坏这里的环境和绿化。

就在皇家委员会一筹莫展之际,英国的一个年轻的园艺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却愿意接受挑战,竟在九天之内,运用他建造温室的经验和丰富的力学知识,设计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建筑。

这个建筑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组装技术,只是采用钢架,木材和平板玻璃,就在半年的时间内,将一个庞大的透明建筑物,矗立在海德公园南面的草坪上。这个新颖别致、优雅美观的建筑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水晶宫。

1851年05月01日,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剪彩,历史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水晶宫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次博览会共有25个国家参加,在短短的五个多月里,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600多万的朝圣者,展出的产品超过了10万件,尤其是英国生产的各类新机器更是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然而博览会中最受赞誉的展品莫过于博览会的场馆本身。这座原本只是为世博会展品提供展示的一个建筑,不料却成了博览会中最成功的展品。所以,当博览会于同年10月14日闭幕以后,英国社会的舆论都希望能保留这座划时代的建筑。

三年以后,即1854年06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又一次地为水晶宫剪彩,但是这一次,水晶宫却以更加绚烂的姿态出现在伦敦南部的锡德南姆山上,与泰晤士河,以及河对岸的高楼遥遥相望。在水晶宫的周围还种植了各类奇花异草,并且采用了当时最新的工业技术,设计了最新奇的大型喷泉。水晶宫成了一座真正的宫殿。

只可惜,英国在那时已经翻越了最鼎盛的阶段,开始走下坡了。19世纪70年代起,发生在美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的格局重新进行了分配,大英帝国孤傲全球的时代,就像落日一样,虽然还是残阳似火,却离落下不远了。

1936年11月30日,一个寒冷的夜晚,一场大火让水晶宫永远地退出了世界的舞台。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所说得那样“它(大火)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从此风光不再。

这段历史如今只能在水晶宫博物馆里才可重演。一旦出了博物馆,除了芳草萋萋,保存下来的就是这一片石头,任凭风吹雨打。唯有山顶上那眼睛里饱含着忧郁的斯芬克司,却依然忠诚地陪伴着这一片废墟,默默地追忆着昔日的繁华时光。


昔日水晶宫



今日水晶宫



水晶宫博物馆



能陪伴水晶宫废墟的只有忠诚的斯芬克斯



残留的雕像正望着夕阳,回顾那昔日繁荣的时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