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音乐的力量

(2006-09-06 16:11:20) 下一个
Untitled Document

九月五日,我去皇家阿伯特大厅 (Royal Albert Hall) 的 BBC 逍遥音乐会( BBC PROMS )聆听了我崇拜不已的音乐家曲目,即肖斯塔柯维奇的降 E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 1 号和拉赫马尼诺夫的 E 小调第二交响曲。肖氏和拉氏都是俄罗斯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 十月革命前后,他们的作品带有很强的革命色彩,是悲壮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典型音乐家。因此很容易被同样在类似革命环境下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所以当我坐在阿尔伯特大厅里,我内心充满了对这两位大师作品的期待。

大厅里座无虚席,舞台和座席所环绕的空地上也站满了观众,整个大厅以红色为基调,阿尔伯特的半身铜像就摆放在舞台的后方,面对观众。七点整,随着舞台灯光的亮起,今天的主角 - 威尔士国立交响乐团已经各就各位。当指挥站在指挥台上向观众致意时,大提琴独奏嘉宾,韩国出生的青年演奏家张韩娜( Han Na Chang, 音译)身着绛红色长裙款款出场,与红色的大厅相当吻合。她的东方式的美貌也引起了观众的一声长嘘,给这一场音乐会增添了一个亮点。这究竟是市场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或是巧合,我不敢妄下结论。

协奏曲是华丽欢快的一类,整首曲目只有两个乐章。在快速的进行曲旋律里,弦乐器、圆号和黑管不时轮流穿插,好像部队在行军,没有小号的管乐声反而加强了乐曲的优雅性。乐曲的第二章则更加欢快,全乐章以舞蹈性的旋律带动变奏、变速。一环扣一环,具有强烈的跳跃感,十分精彩。在整个乐曲的演奏中,张韩娜 MM 的大提琴则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用大提琴所特有的音色给整首乐曲涂上了一层诗的色彩。

拉氏的第二交响乐则是另一种风格,该曲是拉氏在创作的巅峰时期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完成的,四个乐章似乎全是缓慢或较慢的节奏,弦乐和管乐交替奏出主旋律,并在不同乐章里重复出现。拉氏在这里将各乐器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是一曲特别舒缓的交响曲,人们的神经在聆听中似乎在渐渐松弛。观众是以超长时间的热烈鼓掌声来回应乐团的奉献。

当我随人流走出阿尔伯特大厅时,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里又浮现了这两位俄罗斯的音圣。

拉氏, 这位贵族音乐家 为了逃避新生的斯大林政权的专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之日, 不得不远走他乡,以流浪的方式继续他的音乐,在这期间,他只能用他的音乐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他最后的归宿不是俄罗斯,而是美利坚。

肖氏则更惨。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的民众和士兵们曾在肖氏的第七交响曲即我们都熟知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的激励鼓舞下英勇地保卫了列宁格勒,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可是他的一生一直都没有摆脱斯大林的专制政权的控制。他的生命在恐惧和扭曲中生存,直至死亡。

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的同龄人中许多知识分子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今这种不堪回味的生不逢时也许不再重现。我相信音乐能弥补一切。当我们坐在大厅里,欣赏着同一首音乐的时候,音乐所散发的魅力足以修补心中的任何创伤。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注:每年的夏季,英国 BBC 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 BBC 逍遥音乐会( BBC Proms ),这是普及性的古典音乐盛会,吸引了许多国家的演奏团体参加。其主要演出场所就是以维多利亚女皇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名字命名的皇家阿尔伯特大厅,该厅于 1871 年建成。为了鼓励更多人的参与,每场音乐会都会在开场前吸收愿意站立的观众,大厅可以容纳五、六百名的这样的音乐粉丝。如果你想尝试的话,开场一个小时以前去门口排队,一般不会失望。但如想占一个好位置,就得早去,有些粉丝一早就带着书, MP3 ,和三明治排队去了。站票只需花五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