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兽,喜群居,尚团结。攻则群嚎而起,退则齐喑而下。不求单兵格斗之高下,不究一时得失之胜负。乃智勇双全之灵物也!
个人资料
正文

略谈朱熹和理学

(2017-05-08 09:46:49) 下一个

 

略谈朱熹和理学

(此文和上次的关于孔子的一文一样,是我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之间的讨论)

略略地把朱熹的事情整理一下。 为此必须说一下他生活的时代。南宋的时候,社会上层人士是比较憋屈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汉人大本营被人家占了,徽钦两皇帝被人抓了,客死他乡。有传统文化荣誉感的人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怎么办?两种选择:一种是:生活如此美好,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反正老子日子过得比北方那个野蛮金人有情调,更文明,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狗咬了我一口,我还能咬狗?第二种是:卧薪尝胆,光复汴梁,打过长江黄河去,把失去的土地要回来。

第二种生活方式短时间还行,长了就不灵了。就像当初蒋介石去台湾,光复大陆喊30年还能坚持,等到40年50年,大家都绷不住了。所以,第一种生活态度慢慢就占领了主流。

可是,有统一思想的人不会妥协,他们除了自己明志外,还积极干预施行第一种生活态度的人。开始还是发发牢骚,比如什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后来看效果不好,这帮人的动作就大了。

在朱熹之前,有这两个兄弟, 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俩开创了个理学,实际上就是个不成熟的哲学思想。 与西方哲学比,即没有方法论,又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把孔子的“仁”弄出来,加上一个“理”,就认为这就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现在你再看看,幼稚得很, 我摘一段: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不知所云吧。 好,不管这两人了,说朱熹。朱熹的老师恰好是这两人的徒孙,于是少年朱熹即被引入这个所谓“理学”的传销集团里了。

二程有个东东,叫“存天理,灭人欲”。北宋的时候,国家GDP高得很,自然没人理睬这个口号。但到了南宋,这个口号立刻有了市场。你想,老祖宗住的地方被人占了,你还“人欲”个屁,都灭了吧。正好,这个旗帜有了个强壮的旗手, 就是朱熹。

朱熹发展了理学。他还把孔孟流传下来的他认为符合理学的东西整理出来,搞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个册子,并订成一本书,叫《四书》, 然后与经典儒家《五经》,统称为四书五经。

其实从这以后,四书就比五经厉害了,就像文革时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毛泽东思想永远比马列主义牛B。

朱熹做过官,后来被人参了。因为他纳了两个尼姑为妾, 被人说他是伪理学家。本来吗,你让别人灭人欲,自己却和小尼姑睡觉,怎么能行呢。官不做没关系,朱熹就到处讲学。那时候,南宋经济非常好,读书人多,朱教授讲课水平一流。于是,朱熹在学术界名气非常大,他的理学越传越广。

朱熹的思想比孔子保守得多,对读书人要求极端严格,号召大家按《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种类似学雷锋的活动,确实影响了不少人,比如后来的文天祥就有这样的影子。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这种要求比孔子的“安分守己”更苦行僧,知识分子开始唯书,唯上。 什么意思呢,凡是四书上说的,你理解要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不接受就让你没好日子过,这就剥夺了后来文人学术上的怀疑权。另外,对于人的日常行为,朱熹主张不可犯上,要绝对忠诚。 这种类似于林彪“三忠于四无限”的东西不仅用来对朝廷和皇帝,还对任何比你高的人。 看看他的一段文字:

“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淩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

这样的唯上唯书的思想,立刻迎合了蒙古和满清这个外来政权统治者的需求。 你想,只要让所有官员们都唯书唯上,维稳问题基本解决了。所以,后来的科举就考朱熹的四书五经,文人们都乖乖地按这个教材做八股文。从那时起,中华文化逐渐走入腐朽萎缩。

朱熹为了树立他这种文化旗帜,还篡编历史。本来三国时期曹操比刘备厉害多了,连陈寿的三国志都将曹操算正统。朱熹一看不爽,非把刘备算为正统继承人。

说说受朱熹和理学影响最深的人。满清有两个人,他们完全有能力颠覆清政权的。如果在汉唐,早就改朝换代了。正是由于朱熹这种理教的束缚, 他们最后都退缩了。这两人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李鸿章。 当然了,这种影响不仅对他俩自己,还包括其他人。社会似乎都对这种”犯上“行为有抵触。

后来还是有个彻底不把朱熹当老师的人挣脱了绳索,此人就是孙中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