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之嚎

野狼乃勇猛之兽,喜群居,尚团结。攻则群嚎而起,退则齐喑而下。不求单兵格斗之高下,不究一时得失之胜负。乃智勇双全之灵物也!
个人资料
正文

孔子 --- 笃信秩序美的理想主义者

(2017-04-13 09:10:41) 下一个

认识孔子是从批林批孔开始的,当时懵懂少年一个,连“克己复礼”的意思都不懂,依然把孔子批得体无完肤。记得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要抓住两条:1。复礼和复辟是一样的。2。孔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也就是反动的。这就好批了, 既反动又复辟,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能不倒不臭吗。

 80年代我第一次读《论语》时 ,发现孔老先生的话满有意思的。虽然不是他的作品,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些特质。有时候他对人要求极严,有时候又特别怜悯别人,饶恕别人的错误。 落魄时自嘲, 得意的时候欺负人一点不含糊。 剥开圣人外衣,也清除批林批孔时期给他扣的屎盆子, 孔老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才能和成就方面不用提了。虽然孔子自称“述而不著” ,但他编攥的《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虽然很多都已经失传, 但从留下的部分足以看出这项工作的杰出价值。孔子还培养了很多学生,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看看这六艺,便知道老师孔子文武双全,艺术修养极高。

孔子治学最可贵的是其学习态度。大家都知道孔子文字水平厉害,其实他的音乐水平也极高。而且这些都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刻苦努力并放下架子不耻下问才获得的。看看《史记》中这个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以上引自史记)

学一个曲子,不仅要把曲子练熟,把演奏技巧搞明白,还要把作者作曲的意境搞明白。这还不算,还要把作者的形象和为人想象出来。你想想,给你一个贝多芬的曲子,你能把贝多芬长什么样想出来吗?也许《史记》中有夸大成分,但起码可以看出孔子治学多认真,音乐造诣有多高。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优秀成功者也有自己的遗憾。 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不仅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实现,在后来的时代中也被抛得很远。虽然后人把他当圣人崇拜,但多是借用他的名,把自己的想法添加进去,以达到他们想要的广告效果。到了南宋以后,很多东西与孔子本来提倡的背道而驰了,这点我后面会进一步述说。

什么是他的人生理想,三个字就是秩序美, 一句话就是要恢复周王朝的礼制。按老先生的原话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虽然我们这辈人当初批孔的时候把这话都背得不错,但其中的意思和逻辑却并不知晓。我今天就试图将其中蹊跷解释出来。首先看看这个“仁”字,这反映了孔子的审美观。仁的本义就是爱人,所以被孔子以“仁”作为目标的社会按现在通俗的话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怎么达到呢,大家都从我做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便成为爱的花园。哈,这话熟悉吧。

 

现在要看看孔子为何这样偏执地喜爱周礼,并断言只要恢复了周礼,天下就“仁”了,世界就充满爱了。首先我们谈谈这个周朝的礼制,看看它究竟有没有像孔子说的那么美。

 周武王伐纣夺去政权后, 延续商代分封制度。除周王廷外, 全国封为80多个诸侯国。各诸侯国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该爵位由国君的子孙继承。每个诸侯国设六卿(相当现在的部长),六卿也由现任六卿的后代继承。这些官员及其家族就构成了当时的士大夫贵族社会。 贵族们除了得到俸禄报酬,也有不可推辞的国家义务。比如战争, 贵族们不仅出钱,还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然后,就有社会稳定问题出来了。一个是国际问题,也就是这些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比如山东的齐国和鲁国,尽管他们的开国国君姜子牙和周公旦关系不错,可几百年过去后,子孙们该打架就打架,一点都不给着祖宗面子。于是,王庭的作用出来了。如果齐国欺负鲁国,占了它的地盘,王廷立刻号令其它国家组建维和部队, 跟着周王天子去讨伐齐国。如果齐国不屈服投降,弄不好就把你灭掉,把你的封号爵位都摘了。人问了,万一别的诸侯国不参加维和部队怎么办?这就是一个信任问题了,你要知道,这次你不参加,下次别人打你,王廷就可能不管你了,所以你必须维护王廷至高无上的权威。

还有国内矛盾。比如齐国那里,老姜家本来一直继承着国君的位置,老原家一直霸占着宰相的位置。然后老胡家人不高兴了,凭嘛呀,你们当官都当了700来年了,也该让我们胡家人玩玩吧。然后,老胡找到老原,说咱们把老姜干掉,你当国君,我当宰相,如何?老原自然高兴呀,这宰相当得确实有些腻了,我也想过过国君的瘾。请问能实现吗?不能,你把申请交到周王廷,不仅立刻被拒绝,老原和老胡还要受训斥和惩罚。 周朝礼制很简单, 无条件保障老姜家的利益, 因为这是他老祖宗姜子牙挣来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周礼就是那个时代的宪法。

除了宪法外,自然还需要民法啥的。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对民间的管理靠法律不好管理。比如国家首都在临淄, 我在青岛那里杀了人,500多里路,你如何派警察从临淄到青岛并把我绳之以法? 走过去十天半个月,没准等你到了,我早跑到杭州了,不归你管了。

 如何管理这样的社会, 周礼的作用出现了。 这种制度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严格安分守己,思想上和行为上不能逾越社会给你的安排,一心一意地在本职工作中当好螺丝钉。如果看到别人有逾越的苗头和过分的想法, 大家都要起来与他作斗争,共同把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中。

你一定会想, 这TMD多郁闷呀,看着老姜家世世代代当国君,老原家世世代代当宰相。 我连梦想一下都不成,这还怎么玩耍呀。你放心, 这方面已经有人为你想好了。 看看孔子编纂的六经中有《乐》经吧,这就是为专门让你释放情绪准备的。比如老胡白天陪着老姜老原,心里憋屈压抑得不行,到了晚上来到歌舞团听听美妙音乐,看看美妙歌舞,什么烦恼都没了。宰相也不想当了,人也不想杀了,本来嘛,生活如此美好,干嘛非跟自己过不去呢。

 所以,那个时候统治者最注重的就是礼和乐, 只要这两个东西不出问题, 社会是稳定的。 可是到了孔子那个年代, 这两个东西都出问题了,拿老话说,礼崩乐坏了。

看看礼怎么崩的,有个诸侯国郑国,本来和周王庭关系不错,是铁哥们。后来不知怎么了,哥俩伤感情了。郑国国君认为周天子应该给他发红包,结果红包没来,气得不行。于是不顾周礼,对邻居干了些强占强夺的事情。周天子一看这哪行呀,立马组织维和部队讨伐郑国。老郑对老周本来就有气,看见老周来了,也不答话,直接对着周天子的肩膀射了一箭。虽然天子性命无忧,但江湖威信立刻完蛋了。这和现代黑社会差不多, 老五当众人面扇了老大一嘴巴,老大没脾气,你说帮会的其他人以后谁还服服帖帖听你的?

 于是,一件一件违宪的事情出来了。老姜家的那个齐国本来是个侯爵,后来GDP 上来了,牛B得不行。看见旁边的那个鲁国国君职称比他高, 是个公爵,心里不平衡。于是就通过不正当手段把自己升成公爵了。 其它国家一看,哈,原来职称是可以升的,也都跟着把自己职称改了。最邪乎的是边疆大国楚国,看见一个个都称“公”,他干脆一步到位,称“王”,和天子一样待遇。这还不算,大国吞并小国的事情频繁发生,王廷想组织维和部队却没力量了。有的小国虽然没被吞并,也沦落为大国的附庸国。搞到后来,春秋五霸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基本没人听他的了。

孔子经历了这种社会动乱的痛苦, 并预见到这种动乱会继续恶化下去。作为智者,他感觉有责任为社会矛盾找出路。经过思考,他觉得只有大家都安分守己, 将自己的不安分的心思压下去, 恢复原来的周礼宪法,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孔子还看到这种混乱秩序还会破坏人们的道德操守。这个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方式的演变看出来。以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都不大,大国出兵也就三五万人。双方交战的时候也不互使阴招。赢了也不继续欺负输的一方, 输的也不觉得丢人,只是把战前的某些想法抛弃而已。 虽然也流血,但基本与现代的足球比赛差不多。战术上也一样, 不搞偷袭不搞埋伏,不搞声东击西。有一次楚国和宋国打战, 楚兵渡河,底下人给带队的宋国国君建议,等楚兵渡一半我们打过去,肯定完胜。宋国国君不干,觉得这样太不爷们了,以后在江湖上没法混,非要等人家楚国兵都过了河并摆开阵势后才出击,最后还被楚军打败了。后来人都觉得他傻,但当时战争文化就这样朴实,输阵不要紧,咱不能输人。信用上也讲究说一不二,说明天开战,今天绝不偷袭你。不仅国君,贵族们也都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绝对没有什么兵不厌诈的事情。

后来大家都知道演变成什么了吧。孙子,孙膑,苏秦,张仪他们玩的都是阴谋诡计。政治越来越狡诈,战争越来越残酷。到了战国晚期,各国之间外交上互相欺诈,不守信用,战场上极端残酷,坑杀战俘。例如长平之战,秦军就坑杀了赵国几十万战俘。像这种低下的事情,在孔子推崇的周礼制度下是绝对不存在的。

国家内部也一样,比如晋国,几个贵族联合起来把国君杀了,然后分成韩魏赵三个国家,自己做起国王来。像这样的事情放在完善的周礼中,立马就会遭到国际社会一同谴责,并被王廷率领的维和部队镇压掉。可实际情况是,其它诸侯国不仅不出兵制止,还和韩魏赵成为朋友。后来,这种反水的事情多了,就连当初最牛B的齐国老姜家,也是让别人灭了,后来那地方虽然也叫齐国,可国君换成姓田的了。

你想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孔子能容忍这种礼崩吗?不仅礼崩了,乐也坏了。周朝那时候,不是什么歌都能唱的。什么诗都能朗诵的。那些负能量的,教人学坏的,诱人出轨的统统都不行。国家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即使你是国君,你搞些乱七八糟的靡靡之音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孔子对于“乐”像对“礼”一样认真。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大司寇的大官,把鲁国国民经济搞得蒸蒸日上。旁边竞争对手齐国一看不妙,就使坏,把一个歌舞团送给了鲁国国君。鲁国国君高兴得不得了,天天看这个歌舞团表演。理想主义者孔子一看气坏了,写了个辞职信就离开了,可见在音乐方面孔子是眼里不揉沙子的。

即使到了秦汉乃至隋唐,乐这部分一直都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文化。大家都知道唐代的律诗,之所以称律诗,实际是与音乐有关的。那时候的诗都要唱出来的,必须有韵。像李白,就是宫廷乐府写歌词的,从当时他的地位和名气就知道当时人们对音乐的重视。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便能知道当时音乐演奏者和欣赏者的艺术造诣何等之高。到了宋代,音乐形式更加发展,有许多词牌的宋词出现。 可是,等到南宋朱熹他们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娱乐一下子便变成了不好的东西。这些号称孔子继承人的家伙,真能理解孔子?

现在你可以看看,中国的少数民族的歌舞水平都比汉族高,这不是因为汉族人玩不来那东西。我们老祖宗玩那个玩得可好了,可惜被这帮家伙给糟蹋了。

有点离题了。回到孔老先生这里搞个总结。 虽然孔夫子没能让历史行程按自己的理想那样转过去,但他确实预见了这个历史潮流会使社会混乱下去。同周朝的礼制相比,这样的社会确实慢慢让爱流失掉,也就是他所说的“仁”越来越少。可惜的是,孔子并没有积极地探索新的社会管理模式,而是简单地号召人们回到从前。 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必须抛弃旧的模式。与孔子同时代的希腊先哲们创立的公民民主社会,也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给人民带来和谐和爱为目标的。假如孔子当年也开了这个窍,历史是不是可能不一样了?

最后,我们再看看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呼吁吧,至少孔子这句话是让人感到温暖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