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昆明已经是十多二十年前的事了。一天,一位刚从中国教英文回来的朋友举办了一个旅行心得交流会。会上她介绍了浙江绍兴,说绍兴是她所到过的中国城市的最爱,因为那里共有大小桥梁四百多座。接着她又提到云南昆明,说昆明四季如春,长年草木葱翠。她还说昆明正大兴土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在去游昆明,可能跟五年后的感觉截然不同。昆明和绍兴就这样在我的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也就是在听了那次交流会后的第二年,我从重庆搭乘西南航空的班机达到昆明。起飞前的那晚,我给昆明的朋友家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人说朋友刚结婚,去了外地蜜月,不在昆明。看来到昆明后我只能自行寻找住宿旅社。飞机接近昆明时正好是下午时分,从舷窗上往下望,下边好像到处是黄土山丘,山间绿叶重叠。机场离城中心只有五、六公里,上车没多久便到了航空公司的停车场。因事前做了一些功课,很快也就找到要找的酒店。酒店挂的好像是三星,装潢平平,但房租也不至于大伤口袋。这个旅店是西方驴友的首选,每天都有操各种外国语的背包客来来往往、进进出出,气氛尤其轻松。
工人文化宫前的广场位于市中心,离火车站不远。广场那时还没铺水泥,纯黄土场地。广场里外长满树木,一片自然风光。广场以北的城区正处于开发阶段,新盖的建筑物不多,主要是老旧的低层排楼,有不少街道还是土路。但不知怎的,我特别喜欢在这样的街巷溜达,消磨时间。“过桥米线”是云南的招牌小吃。但那时的米线还比较单调,未经太多包装,吃起来味道比较容易定位。那时的昆明虽然满城机车,但自行车还有很多。街上不时出现三几个头戴越南笠帽的妇女,骑车悠悠而过。早听说昆明住着为数不少的越侨,这些笠帽很容易勾起我对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的联想。
滇池是昆明的城边湖,是昆明主要景点。若果说杭州西湖是杭州怀中的一块玉,滇池便是昆明腰间的明珠。要游览滇池,得先乘公车到城西南郊的大观公园。那时的游艇还很简陋,主要是小型机艇,每只小艇载三几个游客。由于湖边码头还未建好,游客下艇时还得走过一段草路。接近岸边的水面长满浮萍,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游艇几乎要像破冰船那样“杀出一条开血路”,才能驶进湖的中央。十多条载着游客的小艇接连冲出去后,湖中一片欢腾。
石林离昆明市区约一百公里,以奇特的石柱景观闻名天下。那时石林所处的县还叫做路南,石林县这个名称是当地政府后来为推广旅游才采纳的。那时从昆明去石林的旅游车有国营和私营两种。事前听朋友说过,国营车几乎只是个广告牌,很少出车,基本上是亏本生意。在火车站旁的停车场,我上了一辆私营车。只见十五、六座的车上只坐了七、八个座位,还有一半位子空着。司机解释说,有几个人刚刚下车去买香烟,有的去吃快餐,很快就回来,回来后马上出发。可是等了又等,等了成个小时,那几个“去吃早餐”的人还不见回来。而车上的其他乘客,有穿军装的,有穿民服的,丝毫不见着急的样子。事后才知道,这些在车上等着的乘客,其实是同司机一伙的人员,他们坐在车里,故意给真正的乘客一种“车已快满,马上出发”的假象。这样,被迷惑的游客便会在众多的车辆中,登上某辆“马上就出发”的汽车。若果来客多了,那些假扮游客的人便会下车让位。
车到了路南,购票入匣后,还要走过一条水泥桥才能到达石林景区。桥头站着一伙提着照相机的人,主要你走过水泥桥,他们都会给你照相。在石林转了两个小时左右,我也像其他游客一样走了出来。走到桥头口,忽然一位拿相机的老兄把我拦住,十分殷勤地说:“同志,您的照片”。我自己带有相机,却不防被人将了一军。十五元一张(过胶)照片在那时并不便宜。虽然人家是先斩后奏,但毕竟也是一片苦心。“好吧,要了。谢谢”。石林的确值得一游,只是那天天阴,气象不太好,只能走马观花。前往石林路上,因下雨路滑,汽车刹制不及,还撞到路旁的泥墙上。幸而撞击的不太重,没有造成更危险的意外。
自那之后我又去了绍兴走了一趟,而且后来还曾两度重返昆明,最近的一次正适逢二零零九年的春天。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以前的昆明还是现在的昆明,那么我的回答将是第一次邂逅的那座春城。我想这是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昆明虽然路宽楼靓,但却失去了古城那种独特的风韵。现在昆明市中心的那座广场,正如上海的人民公园和南宁的朝阳广场一样,早已遍地钢筋水泥,很难看到以往那引人入胜的花草树木。这几十年国内的城市化“大跃进”,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相比之下,欧美人更加注重保留城市里面的草地绿茵,因为这些场所往往是季节轮换时看得见大自然中有生命蠕动的地方。但愿下次再到昆明、与友人共品普洱香茶时,春城能给我带来新的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