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憶母校

(2008-02-20 16:28:38) 下一个


憶母校


 上星期因事到南倫敦去,乘公車路過闊別多年的母校。座落在大路旁的學院主體大樓,安靜地屹立在稍帶寒氣的秋雨中,風采依然,一見如故; 唯有那乳白色的樓墻,因長年風吹雨打,青苔枯藻依稀留痕其間。公車緩緩駛過校門,不禁令我觸景情生,腦兒又飛回到那遠去的求學歲月,愉快而又緊張的學子生涯。 

    很多年前我曾就讀於這座學院。那時這所學院未設學位課程,其學術地位大約是在中學之後大學之前。畢業生可拿一種叫做《國家證書》的兩年制課程文憑。當時英國的大學沒有現在這麽多,要想入讀正式的大學並不像現在那麽容易;由於僧多粥少,大學門檻前入學競爭尤其激烈。許多高中(A Level) 考試成績不達理想的人,都有意無意地選擇先考取這類學院,待打下穩固的基礎后,再報讀大學。再説,即使拿著這類稍孫色於學士學位的畢業證書去求職,在當時也不至於完全毫無價值。不難想象,在這類學院裏,移民學生的人數比較多。母校的亞非裔學生就幾乎佔全校學生人數的一半;據説是當時全倫敦少數民族學生最多的一所學院。

    我所在的商科班裏,開學初期共有三十多人;而以加勒比海移民爲主的少數民族學生接近全班人數的一半,華裔學生則只有我自己。其實全校的華裔學生亦只屈指可數。記得考入學試的那天,後來成爲我們班主任的燓納老師顯得特別興奮,奔波忙碌地接待新生,笑容可人。燓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英國語文老師,之前曾經在法國教授英語十多年之久,由此而曾長居巴黎。他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 用他自己的話來説,他講法語時,不認識他的人會以爲他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可想而知,他在英語方面的造詣也並非等閒之輩。關於這一點,在他後來批改我們的作文時的那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便可見一斑。 

   半個學期以後,功課越來越繁重,班裏有些同學開始吃不消。接著便有人蕭然退學。當然,退學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爲功課繁重。有的人本來就是半工讀的,工作忙起來時,功課自然趕不上,最後不得不黯然棄學。也有的人是因爲開頭選錯了主科,待聼了幾星期課后,才發覺自己對該門功課的興趣不大,於是漸漸失去堅持下去的耐心。更有些人可能因爲中途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三思之後決定停學就職。就這樣,到了第二個學期,班裏從三十多人減到二十來個人。到了學年底,全班人數更只是原來報名入學總數的一半。眼見身邊的同學一個接著一個地離開,我自己也差點兒動搖起來。是該繼續讀書還是找尋工作這個問題,在腦子裏翻騰了好一陣子。年底大考放榜后,一看成績還不算太糟糕,才穩住了腳跟,下決心完成餘下的課程,直至畢業… …

   世事滄桑,轉眼間離開那段緊張的校園生活已經很多年。年復一年,如今從外邊看,昔日的母校的變化不算太大。只是門前停車的場地成了整齊的花圃;過去常常和“哥們”蹲在一塊兒吹說閑聊的矮墻好像比以前高了許多。透過大門往裏邊看,只見木立兩行,綠葉蓋頂,大院中央似足近郊公園的入口地帶。也許是適逢假期,院内顯得有點清靜,感覺不到以往那種沸揚的氣氛。不過,說實話,即使不是假期,這裡再也很難看到昔日的那種喧鬧的景象。這倒並不是說學校變得越來越蕭條;恰恰相反,這是因爲教學的重心業務已遷移他處,另設幾処分校。舊校址不再是主要的教學樓群,而只純粹地擔當學院行政辦公室的角色。

    事實真是如此。這些年來英國的教育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原先的理工院校都陸續晉升為大學,成人教育所繼之成了學院。一些原先的老牌大學也有所動作,不是合併就是改組。最明顯的也許是大學与醫院的結盟。印象中記得,以前倫敦的醫院都是獨立的醫務機構;而現在,好幾間規模較大、名氣較響的醫院,均堂堂正正地挂上“大學醫院”的牌子,分別成爲某間大學屬下的醫藥研究及臨床治療部份。在教育變革和發展的浪潮中,自然少不了我這所母校的參與。的確,母校早已換了校名,購置了新的場所,開設了新的課程;當然,与英國其他院校一樣,也調整了學費,並把招生大計瞄準了國外、甚至洲外的市場。

   睹物思人,回憶過去的校園生活,很容易想起朝夕相處的學友同窗。很可惜,不知是由於生活所“迫”抑或現實太殘酷,分手后自己竟未能与班裏的同學們保持聯係。那時候沒有電子郵件、手機這類現代化的個人通訊設備。畢業生聯歡的晚會上,同學們只能交換個電話號碼、通信地址,第二天便就勞燕分飛。只是依稀記得,當時同學中有的想繼續升學,有的直言要步入社會,也有的有意回國做一番事業,更有的表示願意披上嫁衣、將自己的身軀連同曾經有過的理想一塊兒抛進情人溫暖的懷抱。總而言之,搬家也好遠行也好,由於各忙各的,日子一久,大家便漸漸地失去了聯絡。不是嗎,現實生活就是這麽樣殘酷無情;容不下繪畫綉花那麽樣的從容不迫的方式。

   不過,現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裏頭還是甜絲絲的。對我來說,除了學到課堂上的知識外,還交不少來自不同國度的朋友。雖説現並不知道他(她)們的去向,但我相信,一種無形的情結把我們的心係在一起。不管他(她)們如今是否成了律師工程師,抑或普通的家庭主婦清潔工人,正像我一樣,我想他(她)們同樣常常記起昔日的學友同窗,緬懷那段笑聲洋溢的日子。是的,我們的母校,正是因爲我們有過的共同經歷過而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長存。

 
                                                                                                                                21-02-200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