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虔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海外新移民作家访谈录》:“一代飞鸿”雁归来

(2014-06-19 06:56:14) 下一个

作者:陈瑞琳,转自:中国作家网

        江少川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访谈录》仿佛是一面大时代的“镜子”,这“镜子”里面的人如此清晰,如此鲜活,他们在当代文坛留下了最真实的声音,保留下一份最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镜子”里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大都走了近30年。2002年10月,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我第一次代表海外的新移民作家重返母国,见到了江少川,他是长江流域最早从事台港澳暨海外文学研究的学者,曾出版《台湾文学教程》《台港澳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台港澳卷)》《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著作。多年从事高等院校讲坛及科研工作的丰富经历,使他深感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可贵。近10年来他呕心沥血采访海外新移民作家,用心良苦,独到的学术眼光令人敬佩。

  海外华文文学虽然不是“显学”,但它的学术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扩展。向外,它传播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向内,它挑战性地引进海外文化。

  说到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成长,推动的背景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到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扑入全新生活环境,创造出新一代的华文文学。面对这道独特奇异的文学景观,江少川认为,新移民作家先是在中国生长,后来生活在异国,他们所具有的双重生活经验、两种文化背景以及双语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写作与原乡、异乡的文化不可分割:如边缘性、跨域性、动态性等,其创作视野、观点、题材与艺术方法都有其鲜明的特色。

  整整30多万字的《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几乎囊括了目前在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新移民作家,其中包括哈金、严歌苓、张翎、陈谦、施雨、苏炜、陈瑞琳、钱少君、刘荒田、黄宗之、朱雪梅、吕红、张慈、沈宁、虔谦、施玮、沙石、陈河、李彦、曾晓文、林湄、章平、庄伟杰、李硕儒、孙博、张宗子、程宝林、虹影、查建英、杨恒均等,访问的作家横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采访的内容涉及新移民作家的创作历程、代表作品、创作体会以及新移民文学的发生、发展、形状及前景,涉及新移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与关系,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无论从广度及深度,都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惟一一部集中对新移民作家的访谈录,为海内外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异的窗口,别具深远的意义。

  《海外新移民作家访谈录》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深度性:即每篇采访都是在对作家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进行的,江少川不仅阅读了作家的主要作品,而且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评论。正因为有此学术准备,在访谈中,笔者与作家不时逬发出思想的火花。对严歌苓的访谈聚焦跨越中美时空的移民文学;张翎的访谈录指向对华文文学创作高峰的不断挑战;哈金的访谈录探讨小说创作的智性思考;陈河的访谈录聚焦他远行天涯追寻的文学梦等。

  回首海外华人的百年历史长河,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北美劳工民谣。直到20世纪的中叶,不少从中国出去的留美学生,挣扎在“去”和“留”之间,成为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直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旋涡中走进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海外的新移民文学则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滥觞于90年代,经历了由浮躁、粗糙到沉潜、过滤的初级阶段,从单纯描写个人沉沦、奋斗、发迹的传奇故事,逐渐走向对一代人命运的反思,对中西文化夹缝里的新移民文化心态的表现,进而对生命本身价值的探讨。

  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发展之路还将充满荆棘与坎坷。但是,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正在为中国文学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的涓涓激流。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6-13/76442.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