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托尔斯泰的悲剧(漂流杂记 50 )

(2007-01-13 01:00:10) 下一个

        翻开俄罗斯的文学史,你会看到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妥思耶夫斯基、高尔基、马雅科夫斯基、舍普琴科、西蒙诺夫、肖洛霍夫 -----

        在俄罗斯的文学史上,列夫 . 托尔斯泰( 1828-1910 )无疑是继普希金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 . 卡列尼娜》、《复活》三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俄罗斯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在距莫斯科 200 公里的图拉市郊,有一个偌大的托尔斯泰庄园,这便是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故园。穿过一个波光粼粼的小湖,沿着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看到一座掩映在绿荫深处的木屋,那就是大师的故居。里面有他的卧房、书房、琴房、会客室、餐厅,墙上挂着、柜上放着他生前喜欢的油画和各种摆设。出他的小屋,再沿着一条小路前行 500 米,走入一片葱翠的松林,便是他的安息之地。一块方方正正的隆起地面半尺的土丘是他的墓穴,没有墓碑,只有一个用鲜花编织的花环。可以这么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所有名人的最为朴素无华的墓地。 2002年的夏天,我再次参观了这座庄园。

        在陈列着托尔斯泰写作手稿的书房里,讲解员给我们叙述了这位 19 世俄国最伟大作家的写作历程。 1828 年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 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847 年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 ~ 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 ~ 1855 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涯不仅使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1855 年 11 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1857 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 ~ 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

        1863 ~ 1869 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 ~ 1820 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 ~ 1877 年他经过 12 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 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 80 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 1889 ~ 1899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的著作广受世人喜爱,家喻户晓,人们因此称他为“俄国的第二个沙皇”。

        在参观行将结束时,我们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这座庄园无疑是非常适合托尔斯泰写作的地方,为什么他在晚年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他乡呢?

        “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和他的妻子索尼亚有关。”讲解员指着挂在墙上的索尼娅肖像说道。托尔斯泰是个和平主义者,从他欧洲考察回来后,他一直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主张通过不抵抗来实现和平。他的这些思想和主张被后来的甘地称为“最高的道义权威”。忠心耿耿的追随者们纷纷前往托尔斯泰在乡间的巨大庄园,对他顶礼膜拜,但他却由于这个庄园而感到无比羞愧,打算把土地都分给当地的农民。

        但是他的这一主张遭到了他妻子索尼娅的强烈反对。托尔斯泰与索尼亚在 1862 年结婚,那年他三十四,她才十八。他俩一共生育了九个子女,但夫妻之间的关系几乎从一开始就不和谐。当托尔斯泰提出放弃财产,把土地分给农民,放弃贵族像农民一样生活时。使过惯了贵族生活、热衷于社交应酬的索尼亚极为愤怒,和丈夫大吵大闹,并且以死来威胁丈夫,从此这座昔日平静的庄园里再也不得安宁。索尼娅想方设法当上了丈夫的出版商,因为这样一来,她就可以控制著作的版权和利润,而托尔斯泰已经明确表示不要版权和钱。

       1910 年 11 月 10 日,托尔斯泰一觉醒来,发现妻子正在翻他的文件,寻找他最近写的日记。她曾向他索取这些日记,好拿去出版,但是他拒绝了。托尔斯泰当时不动声色,假装还睡着。等到索尼亚一离开,就立刻悄悄地起身,叫醒了女儿和医生,让他们帮着打点行装。偷偷前往马厩上车。

        托尔斯泰偕同女儿和医生坐马车赶到火车站的时候,他那部浓密的白髯上已经结满了冰。为了避人耳目,他们一路乘坐二等和三等车厢,但这无济于事,因为报纸在第二天就报道了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托尔斯泰在一个修道院歇息了几天之后,他由于怕索尼亚跟踪而来,突然在凌晨四时离开。

        托尔斯泰一行人搭上一列火车,前往六百英里以外的诺沃切尔卡斯克,这段行程大约需要三十个小时。但是,第一天的中午刚过,托尔斯泰就在车上发烧打寒战,病倒了。当晚,人们在阿斯塔波弗的一个小站上把他抬下火车,送到站长的家里歇息。托尔斯泰的病情越来越重,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记者蜂拥到了这个小镇,他们每个小时向外界发出一次公报,宣布这个著名作家的病况。

        索尼亚闻讯包了专列,带着几个子女一同赶到小镇。这些子女大多站在母亲一边,希望把父亲送入医院。但是,托尔斯泰的医生拒绝让索尼亚看一眼自己的丈夫,担心她会惹这个衰弱的病人生气。人们放下了托尔斯泰房间里的所有窗帘,以免他一下子清醒过来,却看见妻子那张充满恶意的脸。

        11 月 20 日凌晨 2 时,索尼亚终于获准进入托尔斯泰的房间,因为大夫们觉得,他已经在弥留之际,认不出她。不到四个小时之后,托尔斯泰溘然辞世,一句话都没有留给妻子。

        托尔斯泰享年 82 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全部著作计400万字,由我国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翻译,共12册。这次回上海,在罢了小弟引荐下,拜会了草老,喜获草老亲笔签名书一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欢迎开新朋友,俄罗斯文学影响了我们整整几代人哪!
开心豆豆 回复 悄悄话 顶阁老好文.
受父亲影响, 年幼时就很喜欢读托尔斯泰的小说.
由其编织了很多童话般的梦想......
谢谢回故大师的一生.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杜马真是小神童啊,难怪获得高考状元。
我下面真的要回首往事,题目就叫《往事可堪回首》。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受我最崇拜的大姐影响,我很小就是书迷了,所有阁老上面提到的托尔斯泰的巨著小说,我在三四年级时就全囫囵吞枣地读了.记得有一次做功课时偷偷地看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被来访的一个军人表哥看见,他没收了我的书还大惊小怪地向我母亲告状,结果由他主持开了一个批斗会让我检讨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那时我才9-10岁,已经深深地被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所吸引(复活),所以反而越压越弹,刺激我更多地偷书看..

看阁老的作品文字,就象在对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做一个回顾和洗炼,又象是重又为你开拓了视野,让你看到新的地平线,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我这样对自己说..
双飞蝶 回复 悄悄话 阁老,来您这里学了很多,谢谢了!
罢了 回复 悄悄话 托尔斯泰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孤独的作家,是一个最诚实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人性的分析,道德的自我完善,以及勿以暴力抗恶。其中还包含着些许空想的成分,也带有强烈的宗教的色彩。同时,它也包含着丰富的现实主义的内容,包含着对人类道德状况的深刻思考。他的小说《复活》就是通过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对残酷统治者的憎恨,以及对人性及其生存环境的思索来体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托尔斯泰终其一生,不断地在探寻通过宗教信仰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曾在他的日记中表达了想要建立一种基于理性的宗教的宏伟愿望:“关于神性与信仰问题的探讨使我看到一种卓越而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理想,我可以献出我的一生。”他希望能建立一种新的、现世的宗教,这是基督所宣讲的、但又涤除了一切教条和迷信的宗教,一种具有现实精神的,创造现世天堂的,而非仅仅是寄希望于来世的宗教。

在创作《安纳•卡列尼娜》的过程中,这种对宗教的探寻变得更加迫切。列文成了他本人苦恼的化身,而《忏悔录》更是完全反映了托尔斯泰内心所面临的困境,他说:“有时候,我感到生活的困惑和无助,好像我不知道该怎样生活,该做什么。我感到若有所失,心灰意冷。”托尔斯泰不能接受生活本没有目标的说法,他试图以斯多葛主义的超然承受命运安排。但是一个念头老在他心里挥之不去,那就是存在的本有理由,可是这个理由他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内心的挣扎和折磨使托尔斯泰常起毁灭自己的念头,他藏着绳索、手枪,常想用这些东西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同时他仍然在不懈地找寻,想找到那个能赋予生活以意义的答案。他不断地问自己:“人固有死,然则我的生命有没有一个虽死亡亦不能磨灭的意义呢?”

然而他终究不能一死了之,因此他又转向科学和周围的人寻求启示却终无所获。绝望之中,他终于放弃了理性,彻底沉迷于宗教,他认为,唯有信仰能给予人生以意义, “信仰是生活的力量”。他把耶稣训命的精髓约为五条戒律,在《我的信仰》中加以阐发。在他的一封信中,他进一步把五条戒律总结为“勿怒,勿淫,勿诅咒,勿断人曲直,勿争斗。这就是我对耶稣教诲的理解。” 他的极端思想和行为,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彻底的素食和禁欲主义者。

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托尔斯泰悲天悯人、伟大的博爱主义精神和胸怀,他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巴金曾经说过:“在许多前辈作家的杰作中,我看到一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它永远鼓舞读者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好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

托尔斯泰的道德力量不但影响着巴金,他那伟大的博爱主义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热爱托尔斯泰作品的读者,他使我们看到了一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