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米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前些日子在前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英雄瓦尔特的老演员日沃伊诺维奇过世了,网上有许多文章纪念或怀念他,有的还配有瓦尔特电影里的经典片段。看了文章介绍才知道“瓦尔特”的真名叫日沃伊诺维奇,这个名字不好记,以后也未必记得住,但“瓦尔特”的大名和电影里的那个让人佩服的大英雄的生动形象早已在记忆里扎根,过多久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前一阵,有一天在超市里排队付款时,听见身后有个低沉浑厚的嗓音很熟悉,让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叫做阿瑟的。回头一看,果然是阿瑟。正排在队后与一个年轻女孩耳鬓厮磨悄声说话,虽然是轻声细语,但那声音有穿透力,隔着好几个人轻而易举地将声波传送到了本人的耳朵里。“阿瑟”。我叫他。阿瑟抬头看到我,嘴角一咧,脸上表情由意外切换成笑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4-17 06:55:06)

正在阅读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女儿撰写的回忆录。黑泽明晚年曾着手筹拍一部影片,开机不久,黑导便挥手告别了这个世界。一代名导的离去留下了许多的空白,包括这部未完成的影片。都说黑泽明是一位伟大的导演,遗憾的是他的影片我未观赏过一部。面对着眼前长长一串他的作品目录和给他带来无尚荣耀的获奖清单,我唯一感觉他是名至所归。“岁月如刀,歌台舞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陈伯达晚年做过一个口述回忆,由他的儿子陈晓农记录编纂为《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一书。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提到陈伯达曾经救过毛泽东。陈伯达回忆说:1948年毛泽东在河北省阜平县时,有一天国民党飞机忽然飞到阜平上空,陈伯达听到飞机轰鸣声,感觉情况不对,赶紧跑到毛泽东居所对毛说:“飞机就在头顶上,要赶快走!”毛泽东原本在那里犹豫,听陈伯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爆发的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之深远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揭开了此后断断续续持续二十多年的国共战争的序幕。尽管南昌起义当时还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起义后建立的革命委员会的名单中也有宋庆龄,邓演达,张发奎,何香凝等国民党人的名字,但那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真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这两天的一个热门新闻是艺人傅艺伟吸毒被抓。说起来艺人吸毒好像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之前因吸毒而被举报并被逮个正着的排起来也有一串了。吸毒违法,艺人吸毒被捉也是咎由自取,犯法受罚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不过每当我看到有关艺人吸毒的新闻时,最惊奇的倒不是吸毒事件本身,而是那个神秘的举报者——朝阳群众。朝阳群众听着面貌模糊,也不知是男是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管窥”一下日本的房门也是挺有意思的。日语里用以表示“门”这个概念的词汇不止一个,比如:“扉”(读音“逃避啦”),“户”(读音“涛”),还有直接翻自中文的“門”和用片假名表示外来语的“ドア”(door)等等,基本意思都是一个,就是我们中文的“门”的意思。但日语里同是门的意思,还有些差别在其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6-02-26 00:28:44)

东京有很多书店,日语称之为“本屋”。许多规模并不大,有的甚至很小,但似乎到处都能见到“本屋”。就像到处能够见到寿司店,牛丼屋,养老乃泷,还有パチンコ屋(发音“怕情歌”,类似casino)一样。通常在“駅”(电车站)出口处的附近总能看到一两家“本屋”,即使是比较偏远处的不大的“駅”附近常常也不例外。在那些繁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6-02-24 23:08:58)
看高峰时段的拥挤状况,东京电车与上海地铁是难分伯仲的。不过东京电车里没有喝豆浆的,虽然也许可以归因于日本人原本不似上海人那么爱喝豆浆,不过即使是日本人爱喝的乌龙茶或味增汤,也没见过有人在电车里喝。日本人讲究所谓“远虑”,这个“远虑”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那个“远虑”,而是“顾虑”或“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6-01-10 07:44:27)

东京地铁是令人难忘的。至今记得初去日本时搭乘JR京成线去往东京市内日暮里的情形——那是我第一次乘坐地铁,当时上海还没有地铁,也没有内环外环高架路。飞机抵达成田机场,下飞机取行李出海关,在人群里看见前来接机的朋友。跟着朋友在宽大的机场大厅里穿行,左拐右拐,进电梯出电梯,到排成一排的自动售票机前买车票,然后乘扶手电梯到地下去乘JR京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61]
[62]
[63]
[64]
[6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