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1)
2018 (58)
2019 (53)
2020 (76)
2021 (93)
2022 (84)
2023 (102)
“管窥”一下日本的房门也是挺有意思的。
日语里用以表示“门”这个概念的词汇不止一个,比如:“扉”(读音“逃避啦”),“户”(读音“涛”),还有直接翻自中文的“門”和用片假名表示外来语的“ドア”(door)等等,基本意思都是一个,就是我们中文的“门”的意思。但日语里同是门的意思,还有些差别在其中。比如:“扉”与“户”是不一样的,不光读音“逃避啦”与“涛”不一样,门的类型也不一样。“扉”通常所指的是那种一边有门轴固定在门框上,另一边可以向外推开或向内拉开的门;而“户”一般是指底部和顶部有槽,门在槽里左右方向拉开或闭合的那种门。
左右开合的“户”是我们印象中典型的日本式的门,过去的和式老房子几乎都是这种门,我们在许多日本老电影里看到过的。我才去日本时住过的一个叫做菊富士莊的房子也是这种门。说起来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很喜欢用什么什么莊来命名自己的住宅,那个“莊”听着好像村庄或庄园似的感觉,但如果以为即使不像“祝家庄”般深浅莫测,至少也是那种放眼望去一片开阔绿色草坪,草坪尽头还有小河森林之类的庄园,则会大失所望。因为日本的那些“莊”大多其实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房子,条件好些的房子前面带个小小的院子而已。不过那些个“莊”的院子虽然小而局促,里面却常常拾掇的干净而有情致,栽几棵造型各异的小树,地上铺点颜色深浅不同的鹅卵石,那“莊”便看着宛如放大的盆景摆设一般了。“盆景”中的木造房子的“户”和院子入口处的“户”便都是那种在轨道里左右开合的门。
与“户”相对的“扉”现在用的更多。公寓大楼里各住户的房门或比较新造的所谓洋式独立房子的门基本都是“扉”。虽说房子内部依然有榻榻米的和室房间, 而那些和室房间的门也仍然是左右开合的“户”(在室内的“户”日语叫“障子”)。但房子入口处的门则大多都是“扉”,也就是那种在其他各国各地到处可见的里外开合的门了。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日本的“扉”。因为虽说日本式的“扉”开合的原理与其他各国的门是一致的,开合的方向却相反。我在中国各地或其他国家看到的房门基本都是向内开的(安装在大门外的铁门因为被里面的门阻挡了向内的通路,例外向外开启),而日本的“扉”却相反,是向外开的。
当初在东京最初注意到日本的房门向外开时,以为是偶然的,后来在日本其他各地发现哪里都一样,都是一致向外的“逃避啦”,再去查查日本的不动产用语,里面说在日本除却大宾馆和少数欧式建筑以外,一般而言“扉”向外开,才知道,“向外”乃是日本式房门的特色。
推想日本人将房门“向外”开启的原因大概是环境条件所造成的。日本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住房空间的局促使得他们为争取每一寸空间而精打细算。如同汽车受车内空间限制,车门向外打开一样,日本人向外“逃避啦”(扉)大概也是迫不得已。房门向外开启,可以省下向内开门时必须留出的空间,使得门后那一方小小面积成为能够利用的实际面积。事实上日本许多人家的“玄关”就是门后的那一小块地方做成的。所以,从实用实惠的角度讲,向外“逃避啦”自有其合理之处。——顺带说一句,日本房屋内厕所的门似乎也总是向外开的。原因自然也是因为寸土必争。日本房屋内的厕所总是那么狭小局促,即使比较宽敞的房子也不舍得多留些许空间给厕所。好像飞机上的厕所一样,坐在马桶上,膝盖与门的距离不过十来公分,若不挺直身板正襟危坐,身体稍向前倾,脑门便会贴到门上去。
向外开门虽有其实用实惠之处,但仔细想来门向外推开之时却不无占用公共领域之嫌疑;而且如果换一角度从感性层面比较,与向内开门给人以接受和容纳的印象相比,将门向外推开似乎多少给人以拒之门外的印象。日语里有个词叫做“門前払い”,意思是拒人门外。向外推门便仿佛多少有些“門前払い”的味道。有趣的是,日本人一般的确不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同事也不例外。若需交往多会选择在咖啡厅居酒屋之类的场所进行。日本人的这种习惯与他们的向外“逃避啦”(扉)无形之中倒仿佛是相互吻合的。
如果套用那句“以微见著”,我觉得日本式房门“向外”的特色其实也是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里环境——地小人众,资源贫瘠,总是倾向并执着于向外扩张以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从前是用军事手段依靠武力侵略他国,以达到掠夺领土和资源的目的。败战之后,被迫放弃军国主义路线,在和平宪法之下,虽说重走之前武力扩张老路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但日本人“向外”的性格特征和思维习惯并没有也不会改变。日本人曾经说过:日本凭借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超一流的服务,可以做到从前依靠武力做不到的事情,将日本的经济,技术,产品,文化推向世界。看看满世界跑的日本造汽车,满世界用的日本电器,看看即使在北美青少年中也长盛不衰的各类日本电玩游戏和卡通,以及广大中国人民一边咒骂“小日本”,一边趋之若鹜涌向日本“爆买”日本马桶和电饭锅的情景,不得不说上述说法并不言过其实。
日本人从几十年前便热衷提倡“国际化”,不少人批评日本的所谓“国际化”是单行道国际化——只出不进。比如日本的现地制造(海外工厂)世界各国到处都是,却不让外国到日本去现地制造,日本的丰田本田汽车世界各国满大街跑,却看不到几辆外国车在日本国内大街上跑。日本连外国人“归化”加入日本籍都要求他们放弃原姓氏而该用日本姓等等,在在都与“国际化”名实不符。但在我看来日本的“国际化”其实就是翻版的日本“逃避啦”(扉),也许与国际观瞻不相符合,但单行道“向外”的“国际化”才是货真价实日本式的“国际化”。
日本从前拍过一个科幻电影叫做“日本沉没”。幻想日本因海底岩浆喷发最终将导致整个日本沉没于大海之中。日本政府和总理为使日本国民得救,在日本沉没之前到处奔波于各国之间,请求各国发扬人道主义收留日本国民,可是各国皆从自国利益出发,拒绝接受大量行将失去家园的日本国民,日本总理不断下跪请求也无济于事。最后情节有点记不清了,仿佛只有极少数人被他国收留,其余都与日本一起消失于海底了。那个电影看时沉闷而恐怖,有种世界末日的窒息感。所以虽是很多年前看的,却至今记得大致梗概。我觉得那电影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日本人总是挥之不去的危机感,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日本人何以执着于向外“逃避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rZkna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