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3群经略说3.1.书3.1.2(2)除去这篇来历不明的今文《泰誓》之外,尔后民间又出现过两部用古文写成的《尚书》。其中之一,由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书,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群经略说3.1.书3.1.2(1)最早的《尚书》定本出现于何时?颇难论断。今本《尚书》中的某些篇章,比如《尧典》、《禹贡》,对于上古社会的描绘,同战国中、前期流行的说法颇异其趣。由此揣测,今本《尚书》所根据的定本,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末期。如前所述,秦朝设有掌《尚书》的博士,秦之有官方定本《尚书》,当无可置疑。李斯虽建议销毁一切非秦之史记,其目的在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3群经略说3.1.书3.1.1(1)《书》或《书经》,在后世习惯称之为《尚书》。先秦著作中的“书曰”云云,皆指《尚书》而言。除去徵引“书”之外,先秦著作也徵引“传”。例如,《孟子》就有“于《传》有之”的文字。“书”与“传”的区别,可能在于前者为正式的文献,而后者为传说或者为后代所谓的“野史”。可能由于《书》与《传》的关系相当密切,或者由于有些《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5(3)“坑儒”案发生在“焚书”案之后一年,时间虽然接近,起因却并不相涉。“坑儒”的起因为何?曰:在于求生的本能。即使活得苦不堪言者,真想去自寻短见的也不多,真能去实践这种短见的就更少。活得像秦始皇那般威风,求长生不老在所难免,与信奉儒、法、道、释,或者信奉任何主义都不见得有什么关系。君不见晚于秦始皇的汉武帝,不仅不曾“坑儒[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5(2)郡县制的推行,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八年之后发生“焚书”事件。事件的引发正由无识庸才企图恢复封建制度而起,事件经过大致如下: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趁便歌功颂德,称秦“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表示反对。淳于越认为:殷、周两代之所以历时千年,正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5(1)或问:秦既有需求于儒,儒既不曾拒绝提供服务,何至于会有“焚书坑儒”之事发生?曰:就其根本而言,“焚书坑儒”之所以会发生,因战国之末人才不入儒家者流,故被秦始皇搜罗参政之儒,皆为庸才,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皆为“小人儒”。庸才无识,故有“焚书”之灾;小人无行,遂致“坑儒”之祸。就事论事,则“焚书”与“坑儒”各有其缘由,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4《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据此,则孔子之学在孔子身后分为八派。孔门八派之掌门人究竟为谁?后世颇有争议。上自晋之陶潜,下至清之顾广圻、皮锡瑞,各执一说,然皆为猜测之词,并无实据。按韩非之生距孔子之死,约二百年。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3(2)后世往往视四处游说为纵横家的特点,儒无予焉。考之以史实,则儒家实开游说风气之先。当孔子之时,纵横家尚未出世,而孔子早已奔走于齐、鲁、陈、卫、宋、郑、楚等国。下至战国,除道家之外,各流各派均汲汲于游说,而尤以纵横家为甚,故儒家之游说反而为其所掩。其实,战国时之儒,亦未尝不游说。孟子之奔走于齐、魏、滕等国,即其证明。不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3(1)综合《左传》、《论语》、《史记》等有关孔子行迹的记载,孔子之生平大致如下:孔子回归孔府之后,曾为鲁国权臣季孙意如家臣,先后替季孙氏管理过仓库与牧场。其时结交鲁国另一权臣仲孙矍,深得仲孙矍之赏识。仲孙矍临死之时,令其二子仲孙何忌、仲孙阅师从孔子学礼。仲孙阅后来成为孔子之侄女婿。见诸《论语》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经学起源2.2司马迁的《史记》不仅保留了孔子身世的真相,而且于孔子一生行迹的记载皆基本平实可信,无意于根据儒家的信条而塑造圣人的形象。兹举两例以证明之。其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悦,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