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苏扬

在北美漂泊,有时心理很累,梦里不知身是客,总把他乡当故乡.。想找个地方说说话,在烦闷的工作之余,诗情画意,陶冶情操。也许人到中年,有了经历和阅历.万事看的很淡了,也许自己活的很精彩,也许自己活的很平庸,但大体上我都无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了,活的自由些没有野心做
个人资料
朱东东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周边,静静地散落着许多或动若脱兔或静若处子的小镇,俗称"小瑞士"的MontTremblant就是其中的一个,祥哥的同事小丽莎的童年就是在这里渡过的。 许多人有过不幸的童年,但小丽莎的却曲折的过于心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东哥啊!东哥!!你钻石王老五般活得自在潇洒,我这个苦命的女光棍可是度日如年的在这里煎熬呀,呜呜!!呜呜呜呜!!!! 且不说当年我那嗜赌成性的死鬼前夫把投资移民时带来的四十五万加币在那个臭名昭著的蒙特利尔CASINO赌场全部输得精精光光,还接二连三的向在那里放数的黑道上的大耳窿借高利贷去翻本,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结果被人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于是我就会匆匆的赶到在唐人街,挤进人头攒动“家乐福”超市,端午节期间购买“五芳斋粽子”,中秋节来临挑选“杏花楼月饼”,然后随即就到隔壁“红宝石”酒楼铺面那家不起眼儿的“嫩娘”发廊,名为美发,实是轻松,以此来舒缓疲劳,释放压力。发廊总是没客人,冷清的出奇,只有女老板阿芳心不在焉的在翻动着一本香港的八卦杂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去年的冬季由于“北极震荡”寒流被抑制南下,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是“暖冬”,使得蒙特利尔的许多人都沒有感受到往年的酷寒和大风雪,于是整个大岛上俊男俏女、老叟孩童纷纷倾城出游,寄情于山水之间,共赏大自然之神韵,忘我的享受着“天人合一”的愉悦和欢欣。我们餐馆位于城乡结合部,近两个月的生意火爆令人咋舌。一般中午时就坐满了客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那次我和阿章相见,只见他印堂发亮,红光满面,说话若无旁人,声音响亮,引得邻座的客人纷纷回头望着我们,我有些不好意思,便把他拉了出去,到一家名为“蒙城飘香”的咖啡馆继续闲聊胡侃。呵呵,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原来阿章前一天晚上手气特好,在CASINO“百家乐”的赌桌旁鏖战了整整二十四个小时,终于虎口拔牙,以五百加币的本钱赢得了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生活居住的蒙特利尔虽说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但它华人不多,唐人街规模也不大,比不上温哥华和多伦多。 有时候周末在熙熙攘攘唐人街采购自己爱吃的家乡上海梅林食品厂出产的罐头:“四鲜烤夫”和“毛豆子炒咸菜”,杂货铺里偶尔耳畔飘来几句熟悉的上海话,我竟然会激动的热泪盈眶。 去年元旦餐馆放假一天,我驱车前往唐人街“红宝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晚饭的时候,老爸心神不定的只是胡乱的扒了两口咸菜开水泡饭,就匆匆忙忙的去弄堂口的“为民”日夜商店花了六元钱买了一条红“牡丹”香烟,又从柜子里拿出两瓶珍藏多年自己一直舍不得喝的两瓶“洋河大曲”,小心翼翼的齐齐放到印有毛主席手迹“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的草绿色书包里,说是到“烟酒师傅”家里去“烟酒研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人有时候总会自相矛盾,有些记忆应该放入瓮中深埋永不启封。但很难做到,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想起。 近来和一位同龄人饶有兴趣的聊侃起当年的上山下乡,竟然让我好些日子都深深的沉陷于对一系列上山下乡往事的回忆之中,而且不能自拔。 上个世纪的1968年12月21日深夜,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又在他所居住的中南海游泳池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当年父亲一人工作,母亲一面做家务,一面拉扯我们长大。生活极为清苦。全家五口仅靠父亲每月三十五元人民币的微薄收入,艰难的生存。  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食用胡萝汤、腐渣和南瓜面疙瘩等,造成了我们全家营养不良,面成菜色。有时实在馋欲上来了,抵挡不住,我便带着老妹到弄堂口小菜场对面的“为民”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上海滩上的女作家群体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代有人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最最著名的小说大家张爱玲众所周知,上海文坛近些年来又涌现出王安忆、王小鹰以及程乃珊的“海派”三位女杰。如果大家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上海所谓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的说法一头雾水的话,看几篇她们的“海派”文学作品肯定会有所了解。“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21]
[22]
[2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