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分不用那么高,我跟儿子说
文章来源: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2023-08-25 06:32:26

好久没有叨叨孩子了,正好最近在家暑假的小儿子跟朋友上欧洲转悠去了(下图:先发一张他给我们看的布达佩斯照片),我就唠叨一下他吧,看他会不会打喷嚏 - 我们老家的说法,打喷嚏就会说“谁又在说我了?”

今年复活节期间,上大一的水儿回家住了差不多一个月,复习准备5月份的年终考试。假期前他们有一次模拟考试,水儿说他得了80多分(百分制,英国大学一般70分以上是优,1st class),我“嗯“了一下,没太在意。然后他说300多号人平均分40多,这下我‘嗯?’,引起我注意了:“儿子呀,你有必要搞这么高分吗?”

在我的观念中,这个考分呀,是跟钱差不多。没钱不行,人首先得解决温饱问题,但温饱问题解决了,再事事为钱活着就很没意思了。考分也一样,要想上理想的大学,分数得够;上了大学,得够分数毕业。但如果一切都为了考分,那也太可怜了。

也许人们对学习的关注点不全然一样,对我来说,在考分过得去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持探索新事物的敏感和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这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的品质和技能。我仍然记得老大上医学院的时候,第一年住在家里-那时候我们还在伦敦。有一天他很晚回家,坐在楼梯上兴奋的跟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们今天上课讨论的题目、、、”具体内容我不记得了,但深印我脑海、也是让我倍觉欣慰的,是他眼中闪着的光和语气中的兴奋。

我不否认,物质的、生活的需要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但我心底里总是希望年轻人能保留那一份对未知的单纯好奇和激情。其实何止是年轻人,能一直保持好奇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是有益的。也许我就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吧,反正迄今咱也安然无恙,没被那个名叫‘现实’的恶魔吃掉~~

跟水儿说起我为什么关注他的高分数,因为我希望他不要被分数捆绑,要带着好奇心去探求学习中有趣的东西。水儿其实是不需要我担忧的,他是一个在学习兴趣和现实的分数需要之间能保持平衡的年轻人。他明白我的意思,跟我说他不会盲目追求分数,但因为是第一年,他不知道什么程度的努力可以拿到需要的分数,所以比较谨慎,‘我还是不希望补考啊!’ 需要儿子解释为什么如此努力,我这妈够另类~~(补充记录一下,水儿第一年成绩拿到distinction)

英国大学第一年的成绩不进入最后学位等级计算,但必须及格。第一次不及格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就要重修第一年或直接淘汰了。像这些都以全优成绩考进去的医学生,也会有20%左右在第一年被淘汰。

水儿接着聊起自己在疫情前有一段时间感觉失去了动力,非常迷茫,只是靠着惯性在机械的学习(我想那正是他的青少年困惑期),反倒是疫情期间的各种变化和挑战让他摆脱了这种负面情绪。他和朋友们在困难时期的相互支持和鼓励,让他真正确信了自己对医学的热爱、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兴趣。经历过失去兴趣和动力的迷茫,这是人生的有益经验。

水儿有两个朋友的经历就曲折一些。一个朋友(A)去年上了大学不到一个月就休学了:他自觉对科学类课程感兴趣,选择了法医(forensics),可上学一个月后就觉得不喜欢。休学一年、各种打工,今年决定重新开始去学‘音响设计’(sound design)。法医和音响设计听名字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听人家说法医还挺好就业的,音响设计就不一定。A是水儿的小学同学,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父母收入都比较低,他也一直上的公立学校,但人家父母就任由他休学、任由他换专业。

A的哥哥也曾从音乐专业换到救护车护士、然后休学、然后又重新开始,听水儿说他现在已经毕业,开始了救护车护士生涯,并且对工作充满热情。最近英国在搞护士培训项目,他有望通过培训承担更多偏医生方面的工作,所以他特别欢迎水儿去找他弟弟玩,他因此就有机会和水儿讨论医学问题。我对A的父母敬佩有加,深觉A和他的哥哥都很幸运。

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和选择是有风险的,水儿的第二个朋友(B)目前看来就没有那么幸运。

B是水儿的中学同学,家里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幼儿园到中学上的都是私立学校。去年大学申请期间,他对专业选择拿不定主意,在工程和经济学之间摇摆,于是选择了休学一年。去年的A-level考试成绩出来,他拿到两个A*两个A,是足以满足任何大学的入学要求的。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大意了,忘了能满足大学入学要求可不意味着能拿到录取通知。他最终选择经济学,但在这个GAP年没有做任何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也打工),导致申请的五所大学前四所都拒他,最后被一个二流大学录取。

这个孩子就是在中学期间完全失去学习兴趣,最后能拿到还不错的考试成绩,靠的是一直上私立学校的基础不错。他上大学的驱动力就只剩下挣钱,所以选了经济学,觉得去银行工作收入高。B的未来会面临不确定性,因为他对没被前四所大学录取非常失望,最后录取他的这所离他的期望值太远。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够调整过来。这孩子从中学一年级就是水儿的好朋友,他是家中的长子,估计他父母也没有太多精力管他。记得他常常说喜欢来我家,因为我家的气氛轻松。他也喜欢我家的饭菜,那时候开玩笑说我是他的第二个妈妈。我衷心的希望他能振作起来,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工作。

水儿还有一个朋友(C)就和B相反,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数学和音乐极好,会四门乐器,包括管风琴(organ)。C的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一个医生一个律师,在业界都有名气。他去年申请剑桥的物理专业,拿到面试机会但最终没拿到预录通知。尽管也被一家不错的大学录取,但他想再试一次,就拒了那所录取他的大学,GAP一年,今年重新申请。C身高接近两米,一笑就脸红,玩起游戏来大呼小叫,是那种邻家大男孩型。但他的浅蓝色眼睛非常明亮,跟他说话能感受到他眼神的专注,说起他喜欢的东西,哪怕就是某一种小食品,你都能感受到他眼中的热情。GAP这一年,除了打过好几份工,他还每周日都在一个大教堂司琴 -那种大型的管风琴。因为他的管风琴特长属于牛津和剑桥都需要的,他被允许同时申报这两所大学(一般英国中学生只能申报其中之一),结果剑桥仍然失败,但被牛津录取,数学专业。

这几个年轻人,A和C都是那种眼中有光的小伙子,尽管他们两人在父母财力和自己的智商方面都不是一个层次,但看见他们我都会心生感动和欢喜。B目前处于迷失状态。不管这几个年轻人将来如何,我觉得他们的父母都很勇敢,给予了孩子选择的自由。

也许有必要提一下,A、B、C三个孩子都是西人。西人在孩子教育方面也不是没有问题,年轻人的酗酒和毒品问题和父母的放任不无关系,但总体来说,他们给予孩子发展的自由度值得华人父母借鉴。在海外的华人,从经济实力和智商来说,应该是高于大多数西人 - 这一点我没有数据,只是出于大致的观察和经验,从大家在名博‘菲儿天地最近的博文底下的留言也可略见一斑 (“500万元的退休生活”),但我们在孩子教育方面是更趋于保守的。‘平等性’博主在上周的博文中问“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难道只是为了提高她们的学习成绩吗?”,发人深省。反思一下的话,我们是不是关注孩子的成功过于孩子的幸福,而对成功的定义又常常狭隘、短视?我们口里说人生而平等、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到自己孩子身上,还是很难真正接受这样的观点的。

其实这次回国年轻人的状态也格外吸引我的注意,听闻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一种完全跟我们这代人不同、也跟我们这些在海外的下一代不同的氛围,另文分享吧。

最后秀一下水儿这个暑假给我们汇报的厨艺。为让我们相信他很注意营养平衡,他给我们做了他在宿舍常做的牛肉末盖饭(beef chilli)- 没法像丹哥一样海阔天空的分享美食的历史文化背景,这道菜在英国的中学食堂很常见,一般用那种红腰豆,我们都不怎么喜欢,就用柿子椒代替了。

最近买了一个空气炸锅,水儿准备开学带过去,一直在练习用它做三文鱼,已经能达到外焦里嫩的水平了。配上西红柿菠菜意面,搭配得不错。

然后上个周末看女足世界杯决赛,我们边看边做了鸡蛋面、包了馄炖。慢炖牛腩烩上新鲜鸡蛋面,要不好吃都难啦。

上上个周末老大回来了,说想吃中餐 – 这个水儿做不了,是蘑菇(伪)大厨上阵。做了豆腐干-绝对的美味,是我粉的‘亮亮妈妈’给的方子,我记录在这里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527/202208/25157.html

还做了红烧海鲈鱼(很幸运买到那种将近两公斤的sea bass,鱼头做汤,中段红烧)、炒牛肉。我很少做炒牛肉,那天还不错,很嫩。前两天丹哥的“艳遇俄罗斯”也提到“用给牛柳上浆的华人烹调手法,制作俄式伯爵牛柳,其牛肉滑嫩,多汁”,英雄所见略同(丹哥的美食太地道,咱这不是一个级别的愣往上靠,恐怕要被拍砖了,赶紧闪)。酱肉包是跟网上学着做的,还包了一些长条的。挺好吃的,反正咱是南方人,包子能做成这样也知足了。

冬瓜肉末烧豆腐是我特别喜欢的菜,没有太多湖南元素。

上篇博文秀湖南美食,博友梧桐之丘说没腊肉,这回上一个我炒的:

最后请大家欣赏我今年买的两种玫瑰花吧:‘瑞典皇后’和‘诗人妻子’。我已不记得谁是谁了,上面那一排是上周雨后拍的,下面一排是这周拍的同样的花,变化挺大的哈。

祝大家周五、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