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一直被赋予复杂而多面的性格。他既是起义军的首领,又是一个渴望招安、效忠朝廷的“士人”。而这一人物的性格背后,正是宋朝理学长期塑造下的文化心理缩影。宋江并非单纯愚忠之人。他早年杀阎婆惜后被发配,后来屡立战功,成为梁山泊的领袖。他有能力、有谋略,更有一定的政治头脑。他接受招安的动机,并非出于对朝廷的盲目信[
阅读全文]
在流行文化的解读里,武松常被视作一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快意英雄;潘金莲是“荡妇”的代名词;而张玉兰,甚至连她的名字都鲜为人知,只被叫作“张都监的义女”。但如果我们跳脱“忠奸善恶”这种扁平化的标签去看,会发现他们其实都不是独立意志下的完全行动者,而是被社会结构驱赶、压迫、工具化的人。武松、潘金莲与张玉兰,代表了那个[
阅读全文]
——如何应对韩国日益突出的“不可靠盟友”属性引言:盟友,不可盲信2024年末,随着李在明及其共同民主党重掌韩国政坛,台海问题上的“中立表态”一语引发广泛警觉。这一看似温和的措辞,背后暴露出一个现实:韩国不再是坚定盟友,而是游移于大国之间的机会主义者。在中美对抗成为结构性长期态势之际,自由世界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真的需要一个[
阅读全文]
——从知乎话术到推特粉红,看透一个政权的恐惧本质阅读全文]
人们说六四是军队屠杀平民,其实不准确。
真正最早动手的,是中共的“政工系统”。
不是步兵,不是坦克,不是机枪开火那一刻——而是政委、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在军队里提前“屠杀”了士兵的判断力、人性和同理心。
他们用的是话术,不是子弹:
“那些不是学生,是暴徒!”
“你们战友被烧死了,要复仇!”
[
阅读全文]
当中共在2019年全面启动对香港整肃进程时,许多“本土建制派”人物自认为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一直充当着“北京话事人”的角色——既安抚港人,也向中央邀功。在雨伞运动后更是频频表态“坚定拥护一国”,期待被进一步提拔和信任。但五年过去了,那些曾积极协助港版国安法落地、公开支持DQ议员、配合打[
阅读全文]
一、“政委制度”的本质:不是辅佐,而是监督与制衡
政委并不是指挥员的助手,他们的职责从来不是「协助作战」,而是「监督与制衡」。政委的核心任务是确保部队忠于党中央、忠于总书记,哪怕是在战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政委仍有权否决军事命令。简而言之,他是中共派驻军队中的“党代表”,是体制意志的化身。
这种制度的根源可追溯至苏联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