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旅游项目在习近平号召下已推行多年,最初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大力支持,号称带动地方经济和农民脱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项目建设普遍出现资金链断裂、工程烂尾的现象,财政压力不断增大。如今,中央财政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竟然开始临时将责任转嫁给普通农户,计划通过摊派资金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
这种做法极其荒谬且不公正。决策层在设计和推动项目时完全忽视了老百姓的参与和利益,项目初期没有征询农户意见,项目建设期间更未保障资金透明和使用效益,直到出现烂尾,资金断裂,才想起向普通农户伸手。换句话说,决策时没考虑农民,收钱时也不顾农民利益,花钱过程中更没有农民的监督,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毫无保障。
农民被摊派钱款,面临的是“风景再美也难当饭吃”的现实。项目所谓改善的风景和旅游基础设施,根本不能解决农户的温饱问题。更糟的是,这些项目常常以“公益”名义强制动员农民投资,缺乏有效的风险提示和利益保障,农户的钱财最终被用于一个资金使用不透明、回报无望的烂尾工程。
从投资角度看,这些乡镇旅游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烂摊子”:资金流动断裂,管理混乱,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分析。政府强迫农户“买单”,实质是将财政风险转嫁给最脆弱的群体,这种行为不仅无视农民的承受能力,也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更让人痛心的是,当前国内的消费环境和对外外交形势日益恶化,使得这些旅游项目的未来更加不确定。所谓“旅游扶贫”成了空中楼阁,农户的利益被牺牲,发展前景被蒙上阴影。
综上所述,乡镇旅游烂尾项目长期依赖中央财政支持,财政无力后又将责任转嫁给农户的做法,是典型的政策失灵与治理缺位。政府应切实承担责任,停止向农户摊派资金,保障农民利益和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资金透明和监管,避免类似烂尾现象再次发生。真正的扶贫和乡村振兴,不能建立在农户“买单”的基础上,更不能用“风景”做幌子去掩盖深层次的制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