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我反驳的理由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扛着十几块贴有毛主席像的木板进行演出。找好场地后,演员围坐一圈,把主席像搂在怀里。每一场演出,都有“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经典节目。当演员的红缨枪在震天的杀杀杀声中,不问前后左右,枪枪对准的都是毛主席像。你们说是有意还是无意?那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的反驳尽管使厂领导和公安局的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2)
而二十二岁的我,没有现在这份豁达,所处的年代也不允许什么情呀、爱呀的词语出现。当我得知日记被人偷看并宣扬出去以后,我好像犯了弥天大罪,抬不起头来。而宣扬最凶的要数秦丽。 日记事件对我的压力很大,每天都处于自责、自怨中。总觉得她们对我指指点点。我似乎听到背后传来“她曾小产过。”的窃窃私语。我自卑,我孤独,我无处去言说。 可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1)
第二十章开始新生活 到场部来接我们的是二连干事祝禅仁,他和我们一样年轻。 槽子车,一种有四个木头轮子、车厢像马槽子一样的运输车辆,装载着我们的行李,大家排着队,唱着歌,齐步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大路上。 路的南边是一望无际已泛黄的麦田。风吹来,麦浪像大海的波涛,一浪赶着一浪,消失在天山脚下。 路的北边,是杂粮区,有豆子、包谷、菜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9)
第二部分十四年的风雨路 第十九章旅途纪实 1966年6月12日,是我们贾汪支边青年铭记在生命里的日子。 火车站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一条“热烈欢送我区青年赴疆参加边陲建设”的横幅跨越整个广场。各街道组织的欢送队伍,还有支边人员的亲属、朋友、邻居和看热闹人员,把个广场塞得满满当当。 支青们已在车内坐好,等待出发。 每个车窗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2)
第十五章内向的性格 课,不能上了。人,一直瘦弱。莫名其妙的血尿已停止,吃毛桃留下的胃病还在继续。虽说风已停浪已静,可我已被贴上了“不正经”的标签。我在家休养了近一个月才坚持着去上课。 我从小就不爱讲话。家里来了客人,我赶快躲起来,客人不走我不回家。 记得小的时候,一次一个小朋友闯了祸赖在我身上,我不会辩解,只会哭。结果挨了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成了孤儿的丢叔也想重操旧业去讨饭,可各路口都有民兵把守,不让出去,说是讨饭丢了社会主义的脸。本家族及村民的家家户户都在抓挠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都向嘴里填,无力去管他的死活。干部家倒没有断顿,但也是野菜地瓜干凑合着吃。丢叔原想和解放前一样,站在干部家门口,拿着碗,伸着手,低声乞求:“行行好,给点吃的吧。”想想不行,如果那样做,不但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9)

第十一章三年灾害 轰轰烈烈的1958年过去了,报应随之而来。先是食堂的粮不多了,由管饱到定量,由两个馍馍改为一个馍馍,再由馍馍改为掺杂麸皮的窝头。后来连窝头都没有了,只有稀饭,而稀饭越来越稀,返销粮成了泡影。最后,坚持大半年的大锅饭终于熄火,人们回到连锅都没有的家,茫然四顾,连一点吃的都没有了。 人们开始到场上去翻找,到地里去寻觅。 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9)
(细腻生动的文笔,真实的、宝贵的年代记录;标题《人,在余晖中醒来》(4)“到镇上去上学”;来源:小花荣) 第八章到镇上去上学 不知什么原因,母亲突然间想把我从乡下接到镇上去上学。母亲说,她这个想法十分强烈,一刻都不能等。
那是1954年,我十岁。
父母住的房子很小,面南坐北,只有八九平方米。一张大床靠东墙放着。是父母亲和弟弟睡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9)
(细腻生动的文笔,真实的、宝贵的年代记录,标题《人,在余晖中醒来》(3)小姑之死;来源:小花荣) 《人,在余晖中醒来》 作者:邱月兰 第七章小姑之死 在姑姑看来,工作组就是党的化身,就是她的大恩人。不仅把她从童养媳的火坑里救了出来,而且给了她一份工作。她非常感激。爷爷奶奶多次托人捎信让姑姑回家,姑姑都不理会。 姑姑离开鹿家后,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7)
《人,在余晖中醒来》 作者:邱月兰;编辑:小花荣 第七章我的小姑 我的小姑邱二妮是在50年自杀身亡的。 那年我六岁,小姑十七岁。 自从爷爷把十四岁的小姑送到五十里开外的鹿庄一户鹿姓人家当了童养媳后,小姑一次娘家都没回,我对小姑印象不深,但小姑夫报丧的景象却深深地印在脑海, 那是一个仲夏,玉米都半人深了。 爷爷穿着半旧的大褂,坐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1)
[1]
[2]
[3]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