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朋友圈分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话语。他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黑塞说,个体生命最根本的使命,完成从社会角色到真实自我的回归。在现代社会的规训体系中,人们常被各种外部期待所裹挟,成为职业、家庭中的符号性存在。而找到自我,正是要突破这些外在[
阅读全文]
我在家是幺女。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他们都比我大至少10岁以上。说我是名副其实的幺女,没有人有意见。
因为这么多的年龄差异,我又几乎似独女长大。父亲非常宠爱我,体现在,哪怕我再多的情绪,哪怕青春期的我,总是和他闹别扭,他始终满足我的需求。可以说,非常爱我。有人提醒他,这样会溺爱坏了,我的爸爸[
阅读全文]
上篇提及,边界感指的是,一个人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我”的责任、感受和需求;哪些是“他人”的责任、感受和需求。因为每个人对此的界限不同,结果会导致夫妻之间争吵,乃至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举个自家的例子。中秋我们请了三家人来聚会,其中两家是需要我和先生去接的。先生负责火车站接人。我则负责去高校接人。因为适逢这个周末,很多事情[
阅读全文]
边界感,英文叫Boundary,是我学习过程中,常碰见的词,足以可见它的重要性。
我纵观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美国也有缺乏边界感的人,但比例要比国人少很多很多。以至于,有边界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而缺乏边界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大多数人有的品质或遵循的文化,必然成为这个国度或文化的主流。
要聊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
阅读全文]
明白这个道理,是我大致四十不惑的时候。早年,我也有属于我的下意识Shame。
记得若干年前,总部营销团队精英去瑞士旅行,同时请了不少京城媒体记者。我就同在那个记者团队。当时,某记者说她的家乡在哪里,正好和我同乡。她问我哪个学校毕业的,那个瞬间,我没有直说我是某学院,说实话,当时下意识是觉得,没人知道这个学院,不如说个大家都知道的,虽然那[
阅读全文]
我是学习婚姻家庭诊疗的,很多师祖的理论,我们有专门的课程去学习。其中一个是,SalvadorMinuchin的FamilyStructureTherapy.他的核心理念是,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的组织架构模式,会对这个家庭的各类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他说,一个健康的家庭,是需要有functionalhierarchy的。父母必须是领导,孩子必须是服从。还有一个观点是,夫妻关系是主要系统,夫妻和孩子们的关系[
阅读全文]

我是很重视节日氛围的人,只要是节日,我必过,哈哈。不论是,中国的节日,或是美国的节日。我会将家里布置得应景,我会邀请朋友来家里,一起共度。
说出来谁都不信,我自己都不信,我是个I人。教授很肯定地对我说,错不了,你就是I人。我如今是认同的,体现在,我家的聚会,人数一定不会多。而且,我去他人的聚会,人一多,我就不是很舒服,就觉得这样的聚[
阅读全文]
多年前,我在社区主持英文沙龙。后来,成立了NGO后,我继续在社区主持读书会,我开篇分享的第一本书,是JimmyEvans和他太太合著,MarriageontheRock.这本书有宗教打底,很多同学不一定会看。那个时候,我尚不是基督徒,但我希望我的婚姻,也可以建立在磐石上,我不仅自己买来一读,还送了很多给朋友。高中三十年同学会,我搬了一箱上飞机。无他,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拥有幸[
阅读全文]
养动物,我是后知后觉。或许因为童年创伤(被狗咬过),或是因为个人性情,从来没有考虑过,此生我会养猫养狗。但我爱我的孩子,我对他的爱,超越了我自己的心理障碍。初来美国,小儿没说过他孤单,但他说,他想养猫养狗。就这样,一只一只地领回了家。
关于我们猫的故事,我写过一篇了。今天写写狗狗。我们领养的第一只狗,是从HumanNature动物救助站那里。一[
阅读全文]
是的,很多人对婚姻都有向往,也有很多人对婚姻都有失望,乃至绝望。婚姻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肯定是不这么看的。我不仅自己在意婚姻,我也期盼,我的孩子也能在意婚姻。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始终不认同的。是坟墓,抑或是天堂,完全是事在人为的。
婚姻归根到底考验的,不是浪漫的浓度,也不是生活的安逸,而是两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矛盾、压力、误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