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的记忆(九)进城赶考下第二天从东寨出发,东寨背后就是店耳上,两村背靠背,中间隔着一个不高的土丘。店耳上上去是下鸾桥村,从下鸾桥村开始上山,山路比较平缓。再上去是上鸾桥村。从上鸾桥就开始要爬分水岭了。分水岭上有个村子叫岭上。家乡有句歇后语:鸾桥不住你住岭上--自找苦吃。意思是从上鸾桥到分水岭这段路是很难爬的,住在鸾桥村地势相对低一些[
阅读全文]

上学的记忆(九)进城赶考(上)作者:太行山高小一直是吴成佩老师教我们,他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高小毕业要考中学,要到县城里去考试,也是吴老师带着我们去的。我们村子离县城140里。一九六十年代初,从新堡向东一道沟出去,到石家庄村有15里地,没有什么像样的汽路(注1),汽车马车就是在河滩上找比较平的地方走,即使日久划拉出一个车路,夏天一发大水就被[
阅读全文]

美国经历---刷漆
作者:太行山
整个小区的刷漆工作终于结束了,可是他们做出了一个有趣的举动,让我心中有一种颇为复杂的感受。
我们住的小区分南北两个园区,每家正门前都有一个不大的庭院,围着一米多高的铁栅栏,两年前铁栅栏刷过一次漆,想不到最近又刷。
这次刷漆留给我的印象有四。
一、速度慢。七八个人每天腰来腿不来的,看的人着急。
阅读全文]

上学的记忆(八)体育课学校在村子中街,原来是一座财主的老宅。出了南开的校门,是村子下街,下街南是学校的一排新盖的正房,正房前是一个很宽敞的操场,操场南面大约百米远,穿过农田就是南河。夏天的体育课老师常常带我们去南河玩水。女同学在水里捞那好看的石子子,或在草滩滩上摘野花,男孩子揙起裤腿在河里垒坝捞鱼(其实是泥鳅),互相泼水。老师有时[
阅读全文]

后来戴阿姨有了绿卡,怎么得到的,不得而知。[
阅读全文]

移民故事:戴阿姨
戴阿姨,大家都这么叫她。她年龄比我大不少,按理我应该叫她大姐比较合适。武汉人,身体矮胖。她说退休前她是一个大单位的工会主席,看起来像。为此有的人抬举的叫她戴主席。她说起话来趾高气扬,目不看人。不在乎你听不听,只顾自己说,也容不得你插嘴。大家一起出去乘车,她自顾自坐在副驾驶座位,从不谦让,一副目中无人的官样。大[
阅读全文]

不必太在意作者:太行山不必太在意,
别人对你的评判。
因为你人在好,
也不会每个人都喜欢你。
也许有人羡慕你,
但也一定有人讨厌你;
也许有人嫉妒你,
但也一定会有人看不起你。
生活就是一河流水,
弯弯绕绕,
最后还是流向前方。不必太在意,
别人嘴里的你,
不一定是真实的你。
一样的眼睛,
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
阅读全文]

上学的记忆(七)儿童节上小学的时候盼望过六一儿童节。因为过节时很热闹。不用上课,不用写作业,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是那个时代难得的特别高兴的一天。
过节前我们都要做一些事情。每个学生要画两幅图画,32开或者16开大小;写两幅大楷,用正方形的麻纸(就是宣纸);写两篇铅笔字,16开大小,一般是作业本纸,上边有格子。这些字画一幅交给学校,学校到[
阅读全文]

秋雨淋淋不湿衣
秋雨在下着,很小,但是衣服还是有些湿了。突然想起了故乡的一句话“秋雨淋淋不湿衣”。
我至今也不懂,为什么说“秋雨淋淋不湿衣”呢?秋雨既然下着,还淋淋的,衣服很快就会湿了的。虽然如此,我还是特别喜欢这句话。总能让我想起故乡,想起童年少年青年那一段在故乡的日月。于是又想起可亲可爱的父亲母亲,想起故乡的山[
阅读全文]

忆中秋作者:太行山一夜秋风远,
钩月渐近圆。
曾经梨果味,
香我甲子年。浪子移天边,
思母月饼甜。
随父支鏊火,
那时痴少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