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老百姓真是不得了,即便是面对权威也敢怒怼,只要面对不合理的问题,就敢无所顾忌的大说特说。
他们怼央视,批政府,喷正能量评论员杨某,讽刺“全球最高幸福感”的调查结论,批评人大代表的提案“少有关注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实际问题”,甚至挖苦“战狼”...
比如央视发表的一篇励志文《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好》,结果被骂上了热搜,[
阅读全文]
有时感觉时间过得真是很快。新冠疫情已经三年了,俄乌战争也过去了一年。这两件作为“大变局”催化剂的重大事件,或许是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的历史“长周期”的某种宿命,更是历史“短周期”不可取代的标志。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对战争结果进行研判并提出中国应对之策的文章,尽管当时争议很大,但现在来看事态基本上是[
阅读全文]
◎误解一:毛与蒋是国共之争的棋手?
真相:真正的下棋者是美与苏
十余年前便已经有学者就外国援助对国共内战的影响撰文探讨,历史学者杨奎松认为,内战中苏联给中共的援助至关重要,而另一名历史学者刘统则认为,苏联对于中共的资助是有限的,外援并非重要因素。
青年学者吕迅运用了很多未被国人了解的美国、俄国的原始史料和档案,并整合了散落在回忆[
阅读全文]
损美国,批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件政治正确的事。
在真实生活中,中国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美国,没见过一个活的美国人,但不妨碍在屏幕上点评中美关系,抨击美国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性堕落,感慨美帝国的衰败。
说点美国的优点,反倒是一件很罕见和冒险的事。但每个国家和族群都有自己伟大的地方,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经济科技文化的高地,有诸多原因,包[
阅读全文]
自从疫情全面开放后,各大城市都恢复了往日的喧哗,大街小巷人头涌动,老百姓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看似一片繁荣景色,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如今,口号喊得响,落实不到位,表面上看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实际上那点寒颤的增收撵不上物价的飞涨,微薄收入难以维持日常的生活,个别家庭有点少量的存款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老[
阅读全文]
林语堂:“某些地方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第一个故事:自由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
阅读全文]
去年,两件事让我取关了很多聊大事的大号。
一个是俄乌战争,一个是疫情。因为有的脑子错的离谱,有的膝盖软的离谱。
俄乌战争一周年了,有必要简单说下我看到的非中文世界的真实民意,看看外面世界是怎么看,怎么想的。
对以下内容感觉有不爽的请取关。
一
极少看到有人支持俄罗斯。
甚至很少看到有人同情俄罗斯人。
乌克兰获得了这个世界压倒性[
阅读全文]
我们身边失业裁员的人一直在不断增加,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的城镇失业调查报告却只有5.3%。
这个比例是不是太低了?100劳动力当中只有不到六个人失业吗?
单独房地产行业在2022年的裁员量就不止这么一点。
根据贝壳找房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贝壳的全职员工就裁掉了11542人,经纪人更是减少了6万人,门店关掉了1.1万家。
然后是各大房企也是纷纷[
阅读全文]
曾在一档访谈节目里一位外国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
听到这样的评价虽然不服气,但教授给出的理由着实让人信服。他们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我们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的确弊端重重。
当然,也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中式教育有它的好处,坏处亦是显而易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剖析自己,保留自己擅长的,完[
阅读全文]
这个社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主旋律的电影大概率不火,而且一定备受嘲讽。
但是一旦出现像某些小人物因为遭遇某些不公的事情,接着破坏规则,大富大贵的电视剧一定必火。
因为有代入感,为什么有代入感?因为社会的确出现了问题,影视剧里的东西不再是小概率的事件,而是多数人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所以许多人去抱怨才去发牢骚,因为他们真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