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爆料,邓老在奈何桥,孟婆汤酒店欢迎新朋友小戈,酒席上,老布、还有戏子鸟根作陪。邓老说,“网上,或是社交媒体常见各种聚会的信息,同学校友老乡,巧立名目,林林总总,这很好,是幸福感。”邓老继续说,“我眼前马上闪现一张张人脸,喝得耳红脖子粗,男的女的,眼里尽是欢乐喜悦,但明明各有各的生活困顿,或婚姻离异,婆媳矛盾,或两代[
阅读全文]
9月6日,伊丽莎白二世接见了新任英国首相丽兹·特拉斯。上个月,我们楼层的住客周女士100周岁,还接到女王寄来的生日贺卡。今天女王却突然病逝。人生无常?周女士生养七个孩子,我见到她100周岁庆生照片,我问,怎么相片中不见老大老二俩兄弟,老三扶着拐杖,用手捂住嘴巴,朝我使眼色。长寿健康基因密码不一定会完全传递给下一代?否则,周女士百岁生日会,[
阅读全文]
我对张均田教授印象点滴
大约一年前?在药研所85群见到锡明同学传来的信息,张均田教授病逝。
记得1985年春那年参加研究生复试,我与锡明一道忐忑不安地进入药理学老前辈宋振钰教授的办公室,张均田、还有我的导师陈先瑜也在场。三位面试教授和蔼可亲,感觉就是像我的父母,心情立刻释然。
后来进药研所学习。锡明在三楼实验室做学习与记忆药理方向研究[
阅读全文]

南瓜藤叶当手纸多伦多住家院里种南瓜,藤叶猛张,瓜却萎缩发黄。少年时,1968年,随母亲下放在井冈山,乡下茅房厕所极其简易,大坑上面架上两块木板,颤颤巍巍,手纸则是在地里摘几片南瓜藤大绿叶,叶子正面光滑,反面粗糙。使用时,需注意正反面,否则,会受伤。冬天如厕又如何?用干稻草一把当手纸,轻柔擦。各位会问,你太夸张,是瞎掰吧,为何不斯旧报书籍[
阅读全文]
我的朋友,有30年交往,一线城市中医教授。中医教授微信说:西医对中医的认识,带着居高临下心态和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思,三分猎奇、三分轻蔑、三分怜悯,还有一分“非我败类”的敌意。我回复:要明白西医和中医,求问医学专家饶毅教授。中医教授又说:他(饶毅)本科期间系统学过中医一学年,对中医可能有十分“非我败类”的敌意,不知何故,放了中[
阅读全文]
北京旧事“信仰的人生”到我这个年纪,基本与社会脱轨?常生出无名的怀旧感。1986年,我在京学习,去拜访过一位主内老姐妹,周立玉,她说一口带吴语的北京话。她与丈夫1953年于同济医学院毕业分配在北京六院。老姊妹一开口,我立刻感受到她的那种对待信仰,为之生、为之死的境界和使命感。有时,她拉着我一起祷告,一口气四十分钟,我几乎就要睡去。那时候[
阅读全文]
一个是老网红阿毅、另一个是新网红烨,后者比前者显得更有才华口才,粉丝众多。很自然,前者不悦,后生崽,你越界了,我当然要找茬。我们吃爪网友,专业水平没有那么高精深。阿毅,阿烨,你们二位“大仙”,各走各的阳关大道,或独木桥吧,欢迎你们为我们科普,不要钻牛角尖,没有必要去挖隐私,搞的像特高科在行动似的。[
阅读全文]
妄议肿瘤治疗(过去的文,曾放在国内网上)很久很久以前,40年前吧,在北京见到韩教授,中国最有名的肿瘤药理学家。他是个性情中的东北读书人,大脑门,嗓门大,不高兴,就骂骂咧咧,日语英语倍儿溜。韩从来不参加行业学术活动,不搭茬。韩自有他的生存之道,总能弄来大笔科研经费,进口贵重仪器一溜摆放,豪华气派,另外,他在美国进修广交朋友,请美国佬来帮[
阅读全文]
聊国内1980年代的研究生导师今天,我简单泛泛回顾80年代念研期间所知道的那些导师的科研水平(仅限于生命科学)。我是在医科院念研,地处北京。当时真实状况是,大家对金钱的嗅觉不灵敏,出国浪潮凶猛,势不可挡,无人可以置身其外。所有导师,以及研究生管理部门警戒的是,安心学习,不要去考托福,将精力放在导师的科研项目上。他们最忌讳的是,撂下课题,中[
阅读全文]
3年前的旧文,存放文学城。缘分?大家都喜欢说,“缘分“。其实,这个词分量很重,很有内含,内心所感,并且会温暖你终身。否则,缘分就是空泛的口头语,甚至忽悠人的迷魂剂。我年轻时候,中国是个讲人际利害关系,又讲政治原则的社会?我在京念研时,药物所里图书馆一位杨素珍老太太对我非常好,那个时候,我分配在检定所有一次出国当访问学者的机会,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