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亲历的科大人逆境相助
周景生(644)
1968年夏天,清华等高校武斗升级,7月底,北京市60多个工厂3万多名工人组成“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北京各大专院校,接管学校的领导权。来我们班的工宣队是两个人,一个牛师傅,一个小杨师傅。牛师傅大约四十岁,面由心生,一看就是一个憨厚善良的老实人。小杨师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听说是车间的团[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湖殇》——白湖蒙难四十四年祭
梁伟清(644)
44年前的4月20日前后,是我在安徽白湖一打三反运动中被宣布隔离审查的日子。
——自己的事,自己都不说,不但可能永远被湮没,还可能被人篡改;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学说话大概只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却要花一辈子去学闭嘴[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致聚会同学──回忆“一打三反”
孙进和(6544)
〔摘要:1970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落脚未稳,近代物理系师生被集中白湖农场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深挖“帝修反别动队”。200名学生,1[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方励之》专辑
京戏大师程砚秋多次遇见过我,但他不认识我。我见到大师的次数,同大师遇见我的次数一样多,对等。所以,不是由于看他的戏。若是看戏,台下看得见台上的,而台上一般看不见台下的,不对等。我在北京数十年,从来没有买票进戏园子看京戏,因为听不懂。京戏的“京”字容易误导,以为它是基于北京及其周边的方言的戏曲[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一打三反”亲历记王裕群(5806)“文化革命”长达十年,其间穿插着许多阶段,是一个又一个的小运动。“一打三反”运动是其中甚为惨烈的一次运动。这次受冲击最严重的是对“文革”运动持有异见的人士。1970年早春,科大正处在搬[
阅读全文]

我的“非典型”文革经历刘祖平(624)前言本文是读我的朋友忻鼎亮《我在“一打三反”的风雨中——一个文革中的大学生“思想犯”的自述》(以下简称“风雨中”)一文而激发的回忆与感想。好像是时候了,应该把我们这代人关于文革的记忆留下来,以免某一天太晚,想这么做却做不到了。用众人的回忆描摹文革这一场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动荡[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风雨摧不垮思想
——读忻鼎亮自述引起的思考
华新民(625)
一、“老三届”和“老五届”的文革回忆
笔者关注文革历史资料的收藏和研究,包括参与建立和运营《华夏文摘》的“网上文革博物馆”网站将近有二十年时间了[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一个文革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犯”的自述
忻鼎亮(645)
前言
年近古稀,本应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但总觉得有心结未了。为了使坎坷跌宕的人生画圆句号,不留遗憾,只得重新启动即将老化的思维,做人生最后一次笔耕。
文革回忆是我一生最大的心结,我真正的了解社会、了解中国[
阅读全文]

从“斗批改组”到“红画组”
许子明【1】(6005)
1968年3月科大成立“校革委会”,我被推选为革委会委员,分工管“斗批改”。斗批改办公室在玉泉路办公楼的二层最西一间。当时“东方红公社”和“延安公社”虽然已“大联合”,但两派的对立依然存在。在斗批对象上也不一致:“延安”的批斗对象是刘达,“东方红&rdq[
阅读全文]

不堪回首的安徽
朱柏生(644)
从1966年夏季“文革”爆发,到1969年底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安徽,这三年半时间内我虽然经历了“文革”的种种疾风暴雨,内心有过许多疑惑、愤懑和抗议,但是,由于自己没有直接参与派系斗争,大多数时光又耗费在“专案”当中,脱离班级集体,受到了军管会信任。那一段时间,我的种种不合时宜的思想基本上没有暴露,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