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俄关系的上热下冷
中俄上层总在说,现在是中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可下层的中俄关系却一直没有到达“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中俄贸易方面就十分明显。多年来,中国对俄贸易一直处在一种不对等和被动状态,无论民贸官贸,中国的“互利双赢”的理念在俄罗斯举步维艰,“一带一路”也进展缓慢。
中俄民贸的“达[
阅读全文]
台湾外交部长7月20日在记者会中宣布,台湾将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立陶宛经济部长8月初透露,立陶宛也将在台湾开设贸易办事处。
中国向立陶宛提出严正抗议,并召回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除了文革期间,中国召回驻外大使在外交史上并不多见。上一次要追溯到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母校康奈尔大学,中国视[
阅读全文]
俄国不断使用兴奋剂,旧习不改,今年被奥委会封杀,然而允许运动员以俄罗斯奥委会的名义参加。结果俄国处处露出杀手锏,频频夺冠。要是完全禁止俄国参加,其他国家的金牌会多得多。或许中国不会以一分之差输给美国,害得举国叹息。
俄国不能用自己的国旗国歌。使用的俄罗斯奥委会旗子设计得非常好,俄罗斯国旗似乎在奥运五环上飘扬,形成一个火炬。运动员[
阅读全文]
中国女选手巩立姣获得铅球冠军,中央电视台马上采访。记者说“巩立姣留给我一个女汉子的形象。”短短一分多钟的采访,播出后在社交媒体引来了口诛笔伐,很多网民批评记者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汉子”表示性格豪爽彪悍的女子,我们小时候把喜欢爬树、踢球的女孩子叫“假小子”。在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女汉子”“假小子&rd[
阅读全文]
(三)俄罗斯是“战斗的民族”吗?
不知从何时起,“战斗民族”成了俄罗斯民族特色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除了“战斗”之外,还有多重民族性缠绕在一起。要给俄罗斯这个民族下定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有个俄罗斯诗人说过“俄罗斯是一个谜,只能感知和触摸,永远也不可能用理性来理解”。
俄罗斯这个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民族[
阅读全文]
不久前看了一本书《北京的胡同》,非常有意思,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特别是名字的由来。其中提到不少胡同没有名字,就用数字,如廊坊二条、东单十条等。文革破四旧,很多胡同改名字。东单有一条“干面胡同”,文革期间改名叫“瑞金街十六条”。记得看到文革和“十六条”,不知触动了哪跟神经,浑身不寒而栗。1966年8月8号,中共通过了《中国[
阅读全文]
最近厨房里总是有小飞蛾飞来飞去。上网查原因,原来这种小蛾子叫pantrymoth,专门寄生在厨房柜橱里存放的食品中,特别是谷类。家里的面袋里发现过,早餐的cereal盒子里也出现过。以后用夹子把口袋夹紧,还是无济于事。我就琢磨,会不会买来里面就有虫卵。
看见小飞蛾就拿着苍蝇拍追着打,一下找不到苍蝇拍就追着用手拍。昨天家里领导发现,米桶里也飞出一只小飞蛾[
阅读全文]
中俄之间有太多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文化差异和不对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关系是国交之本。
(二)老大哥和小老弟
中国革命的“红色教父”
“苏联老大哥”,这是一个时代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称谓。整个的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和俄罗斯人紧紧的交织在一起。可以这样说,没有苏联,就没有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
阅读全文]
《时代周刊》是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今年评选出世界上100个最棒的地方。这个“最棒”是个什么概念呢?英文原文是“100GreatestPlaces”,评选委员会解释他们的评选标准说,过去的一年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旅游业。除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历史文化外,今年评选考虑的重点是“好客”“热情”(hospitality),酒店业的调整和改进。
看来这次的[
阅读全文]
李宗伦,俄罗斯问题专家,在俄罗斯学习工作近30年,是莫斯科华人侨领。目前担任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主席、俄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理事等职务,为促进俄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得“彼得大帝”勋章、“朱可夫元帅”勋章等荣誉。他对俄罗斯有着透彻的了解,潜心研究俄中关系多年,写过许多专题文章。最近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