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前总统卡特透露自己患癌症,正在接受化疗。从此他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不断进出医院。总统节那天,传出令人揪心的消息,98岁的卡特决定放弃医院的药物治疗,回家进入临终关怀。全家人都支持他的决定,没有人能说他还有多少时间了。
卡特是美国第39届总统,1977年就职后面临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经济萧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历史上民主党很倒霉,几乎每[
阅读全文]

这是一个50年代老海归回国与丈夫团圆,又分离20年的小故事。黄定坤,1927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县,1943年到1949年分别在岭南大学和华西大学攻读医学。1949年告别丈夫凌宏琛,自费赴美深造,分别在北卡的JamesWalker医院和芝加哥Wesley医院实习并担任住院外科医师。1953年回国与丈夫团圆。凌宏琛,192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家族显赫,父亲凌道揚曾留美,与康有为有莫逆之交,两家感[
阅读全文]

在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出生的华人,去美国留学,50年代回到中国大陆,严格讲不是我们通常定义的老海归。他们不是离开民国去留学、回到共和国,他们应该属于归国华侨。但是这类归侨与老海归之间界线有时也很模糊,比如叶渚沛,出生于菲律宾,就被视为典型的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的老海归,很多老海归改革开放后也都享受到归侨待遇。在香港出生就更难说了,所以这[
阅读全文]

以前写过两篇博文,分别讲述了五位患精神病回国的老海归。今天再说说另一位。邵振家,浙江慈溪人,1945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土木工程,1947年赴美,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继续读土木工程,后改学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1958年赴香港。邵振家的全家都已移居香港,所以他要去香港,有关部门放行。国家专家局批示:“对邵振家的处理我局已函告省教育厅。邵[
阅读全文]

时间过得真快,退休整整两年了,惬意、轻松,没有丝毫后悔。唯独一个问题不断在脑海中萦绕-要不要搬家。传统上美国人退休以后喜欢搬到佛罗里达、亚利桑那或加州。最近几年北卡获得了华人的青睐,华人人口猛增,身边就有三家朋友搬到北卡。儿子正好住在北卡,也鼓励我们搬到北卡。有一份调查报告似乎解决了我的困惑。据权威金融机构Wallethub最近公布的研究,2023年[
阅读全文]

50年代回国的老海归中有大约240对夫妻(不包括外籍配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是中国传统的夫妻关系。在回国的夫妻中,不敢武断地说都是丈夫要回国,妻子应随。相反的情况也有,有一对夫妻就是妻子拖着丈夫回国。张明珠,1943年毕业于辅仁大学西洋文学系,1947年考取自费留学,1949年获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英国文学。留学[
阅读全文]

董时光是50年代回国、文革前惨死的众多老海归之一,关于他的信息网上有很多。这里仅从他自己回国填写的表格中,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被打成右派,死于劳改农场。董时光,四川华西大学教育系毕业,1948年自费留学,在多伦多大学读了一年教育,1949年又在科罗拉多大学读了一年。因为当初出国没有读学位打算,所以没有学位文聘。据说他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逃[
阅读全文]

乌克兰LVIV交响乐团来华府演出,有幸在朋友的邀请下前往观赏。这个乐团成立于1902年,历史很悠久,经常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负有盛名。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他们没有中断演出,今年将在美国40座城市演出。听众当中有不少乌克兰人,穿着自己的漂亮的民族服装。演出前,乌克兰驻华府的文化参赞讲话,感谢大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提醒大家,今天是乌克兰战争爆发的第338[
阅读全文]

除夕那天晚上,老伴儿不想做饭了,我又忙着看球,不要出去吃。本来就没有一点年味儿,家里就两张嘴,吃不吃年夜饭实在是无所谓。但毕竟是个节日,更是个借口打打牙祭,就在网上订了几个泰国菜。
这家泰国餐馆是新开的,离家很近,光顾过一次。他们的木瓜沙拉很爽口,就要了一份。过年吃鱼,天经地义,一看价钱,吓了一跳。平时是绝对不会花30块钱吃一条鱼的[
阅读全文]

甘世福,湖北武昌人,1947年考取公费留法,以交换学生身份就读于巴黎大学,学习语言学,一切费用由法国政府支付。学习期间,经人介绍,认识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丹麦女士MarieSophieHaar,二人交往四年后于1953年8月结婚。
就在这时,法国政府停止了给他的奖学金和生活费用,使他无法完成学业,生活上出现困难,所以决定回国。他向中国驻丹麦使馆提出两项请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