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写过一篇“对美中建交贡献重大的老海归”,介绍林达光的功绩。文中讲述林达光在北京对外广播电台工作时,常和李敦白发生争执。李敦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1921年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人家庭,40年代投靠中共。共产党在中国掌权后,斯大林指责李敦白是美国派来破坏革命的秘密特工,结果他从1949年到1955年被监禁了六年。尽管还极力吹捧中共,文革又被关了[
阅读全文]
《人民日报》1951年10月曾有这样的报导:九月二十日,我留美学生刘安华、凌寒、吴江伯、朱永、王德宝、谢家麟、吴铱、李葆坤、汪良能等九人,和其他十二位留美学生一道由旧金山乘克里夫兰轮回国。九月二十五日,当轮船途经檀香山时,刘安华等九人突遭美国移民局、美国特务机关“联邦调查局”人员和武装警察的搜查,并被非法扣押上岸。同轮归国的其他十二位[
阅读全文]
本人没有追剧的习惯,有时看一两集,总觉得没意思,就放弃。现在退休了,时间多了,从头到尾看完的电视剧也不多,能想起来的只有《什刹海》和《人世间》。
不久前,看到《华盛顿邮报》上一篇文章,介绍台湾剧《造浪者》(WaveMakers,中文全名为《人选之人-造浪者》),在Netflix上公演,出于好奇找来看,非常喜欢。剧情以台湾大选为背景,通过一些年轻志愿者参与[
阅读全文]
最近看了一本书《TheScientistandtheSpy》(科学家与间谍),非常有意思,围绕的是十年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定居后,在爱荷华玉米试验田盗窃玉米种子的事件。这个事件当时在华人中曾引起一阵哗然,但很快就被遗忘了。这本书以纪实文学题材,记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起来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中心人物叫莫海龙,作者把他的背景和作案经过调查了个一清二楚,从家庭到工[
阅读全文]
1955年美国取消留学生回国禁令后,想回国的都陆续回国了。到了1956年还不见亲人归来,家属们纷纷写信给政府,请求政府帮忙。
以前讲过几个抛弃妻子儿女不回国的海不归。今天再说另一位,买树槐。关于买树槐的信息很少,从姓名看是回族,曾在西南联大任教,1947年赴美。下面是买树槐妻子钟竹如给政府的信,从中可以了解一点情况。
我是一个回族妇女,我要控[
阅读全文]
据不完全统计,50年代随父母回国的“小海归”有近200人。他们大部分是在国外出生,年龄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年龄大的10岁左右。今天父亲节要赞一下一个人带孩子回国的父亲。
潘良儒在康乃尔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因同情共产党被捕,法院判他限期离境。妻子宣布与他离婚,带着大儿子留在美国,潘良儒一个人带着小儿子于1955年回国。
王运丰在德国留学,妻子是[
阅读全文]
邬沧萍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家喻户晓,却对家家户户的影响深远。50年代马寅初提出的人口问题遭到批判后,中国人口研究中断了近20年。70年代,邬沧萍为中国人口学的恢复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发展到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邬沧萍,1922年出生于广州,1948年自费留学,在纽约大学读工商管理,获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选学了一年的统计学。1951年携带妻子孩子回国[
阅读全文]
以前讲过好几位患精神病的老海归,他们有的承认自己一度精神不正常,住进精神病院治疗;有的回国后则控诉美国对他们的迫害,强行把他们关进精神病院。今天再讲一位:徐飞锡。徐飞锡,河北宛平人,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毕业。1937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读了一年心理学,然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公教大学(天主教大学)工作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阅读全文]
美国的街头艺人不少,吹拉弹唱都有。不要以为他们是怀才不遇,靠“卖艺”为生,或者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有的人是学生,在家里练琴不如到街头练,还能挣点闲钱。也有专业音乐家,有组织或无组织为公众演出。小提琴大师JoshuaBell曾在华府地铁站拉琴,不过他纯粹是为了试探一下,看看会有什么反应。结果一上午,来来往往一千多人,有27人往琴盒里丢钱,共$52.17[
阅读全文]
清零结束后,今年一月份走了5位老海归,然后平静地度过了4个月。今天突然传来噩耗,陆元九去世,心里一沉,一些往事涌上心头。
陆元九,1920年出生于安徽滁县,1945年赴美。1949年获MIT自动化博士学位,同年与安徽老乡王焕葆结婚。1956年一家5口回国。
不知写什么来怀念陆老。想起1957年陆老刚回国一年,接受官媒采访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充满宣传,用来怀念陆老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