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海归传记时,看到下面一段记述,看得我思绪澎湃,浮想联翩,抚掌大笑,赞口不绝,十分有共鸣,倍感亲切。1973年,学校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孙璧媃终于又可以走上三尺讲台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工农兵学员觉得物理化学中必须用到的微积分难学,如读天书。孙璧媃面对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学员,如何给他们上好课呢?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
阅读全文]
孙竹生,191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41年赴美留学,1943年获普度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多家工厂任工程师。1947年回国,在多家企业任职,1949年携妻赴台。父亲是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主任孙越崎,1949年在香港起义,回到北京,同时召唤儿子从台湾回国。孙竹生1950年返回大陆。一般不写解放前回国留学生的故事,孙竹生有点例外,因为他还是沾了解放后回国的边,而[
阅读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摆平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不容易。有些人是工作狂,不顾家庭,一心只知道工作。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工作狂,因而导致第一次婚姻失败。老海归当中也有不少工作狂,长期不在家,妻子怀孕、生病也顾不上。邓稼先、陈能宽为了“两弹”长年累月与妻子分居,庄逢甘和妻子20多年只能周末回家,孩子都是保姆带大的。他们的情况跟爱因斯坦有所不[
阅读全文]
从2003年起,美国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每年进行一次美国人如何使用时间的调查,衡量各个年龄段的人每天都干些什么,花多少时间等。这项调查称为美国人时间使用调查(AmericanTimeUseSurvey,简称ATUS),为社会研究、经济分析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系列数据。
很多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人对退休生活期待已久,同时也有些恐惧,原因之一是在纠结如何度过退休后的日子。下[
阅读全文]
看过许多老海归的传记、回忆文章、纪实报道、内部材料,自己择取一些内容,收集撰写成短篇博文分享。有一天看到一篇怀念文章,写的太真切感人,入木三分,自己撰写后会黯然失色,所以全文转载如下,作者谭松:获悉张学远教授去世的消息时,我远在外地,一算时间,追悼会都开过一周了,我顿时被巨大的悲哀所笼罩,立在窗前,久久一动不动。在他众多的学生中,[
阅读全文]
城里人说乡下人土气,是带着几分藐视。现代人把土气带进来城市,说一个人“土”,意思就是不入时,不管是穿著打扮还是言行话语都跟不上时代潮流,没见过世面,刘姥姥进大观园,乡巴佬等等。不少国人在海外混了多年,回国突然发现自己土了,穿著打扮土、说话土、花钱不大方,还不知道怎么花,手里拿着“百元毛票”没人要或没钱找,不会手机付款,让[
阅读全文]
没有什么人去研究50年代老海归回国的原因,因为在懒人惯性思维的引导下,答案很简单:爱国。不错,这是很多老海归回国的原因之一。但每个老海归都有自己回国的个人原因,自己不说,想去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的,何况他们大部分都已去世。本人在老海归系列中随意提到一些人回国的原因,也都是从文字记载中主观推测。比如林兰英和孙天风,二人的父亲都被政府[
阅读全文]
这是兄弟二人的故事,哥哥朱启贤,1911年出生,弟弟朱启秀1915年出生。兄弟二人亲如手足,哥哥朱启贤1936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弟弟朱启秀正好高中毕业,来北京找哥哥,帮助他准备考大学,最后考入辅仁大学数理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朱启贤流亡到了武汉,创建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朱启秀跟随同学流亡到了西安,并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来到了延安。到[
阅读全文]
进入盛夏,气温居高不下,加上加拿大烟雾,令人窒息。一大早赶去农贸市场,路上见到工人锯树。他们是电气公司的工人,定期要修剪高压线两边的树木。只见他们全副武装,汗流浃背,像猴子一样爬上树;只听油锯轰鸣,咔嚓嚓、咕咚咚,粗大的树枝从天而降,落地如雷。他们都说西班牙语,让我联想到非法移民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敢说这些登高能手都是非法移民,但他[
阅读全文]
当年很多老海归在海外都有车,特别是50年代中后期还没回国的老海归,大部分都开始工作了,成家立业有孩子以后,车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分享几张老海归汽车的照片。
向仁生和妻子曹宗巽是1951年回国的,向仁生获罗格斯大学(Rutgers)物理博士学位,曹宗巽获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二人毕业后都在亚特兰大大学任教,生活稳定,买了一部车。从照片上看,这部车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