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啸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博文
(2017-02-11 03:17:49)
日清战争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深受外国影响的历史,其中,日本对中国的历史变迁影响最深、最大(影响很深、很大的还有俄罗斯和后来的苏联)。所以我们不得不,不惜笔墨讲述一下中日关系。中日近一百多年的纠葛,就得从日本与清国说起,所以我们把这段历史前期日本与清国之间的战争叫做“日清战争”。 日本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联系绵延千年,中间不乏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议和 日军连鸭绿江都过了,前线的清军呢依然是败绩迭传,清廷意识到武力不可持,再打下可能北京也难保。但是,光绪皇帝不愿在这种情况下议和,总期望能打出个好局面来在议和。可是没在生日期间过安稳的慈禧,有点不奈烦了。这样就形成了帝党的主战、急战和后党的主和。光绪皇帝下旨说: “前因旅顺防务紧要,电饬李鸿章亲自巡历,激励守御,迄今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北洋悲歌丁汝昌之死 7号以后日军改变了战术,围而不攻,日舰不在冒险攻击,而是采取,不断的炮击,促使北洋内乱。连续的炮击不断造成刘公岛上人员的伤亡。眼看内务粮弹,外无救兵,看不到出路,士兵们开始动摇,当晚7时,北洋舰队部分军舰官兵放弃自己的岗位上岸静坐。受到水兵们的带动,8时许,大批陆军士兵离开炮台,一些士兵或坐在防波堤下,或坐在艇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跨过鸭绿江 日清开战之前,日本对于能否战胜清国绝无把握,因此,虽有“征韩论”“征请论”,但真要开打,在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尤其是在文人士族阶层。代表人物就是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正是军人的莽撞,试探出清军腐朽的底细。使日本举国上下的扩张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也开启了军人干政的恶端。直至走向灭亡。不客气的说,伊藤博文后半生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日清双方正式宣战后的第一仗。清军聚集了新增援军,卫汝贵部、马玉坤部、丰升阿部及从成欢退到平壤的叶志超部。总兵力名义上有两万余人,而实际上新增的四大部队都在从安州(安东)到义州(新义州)至平壤的路上留有后军,所以真正驻扎平壤的部队只是主力部队,并非整军。这样算下来,平壤清军部队兵力,约有一万六千人左右。 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2-09 08:00:14)
——开战—— 题目虽然带着暴力和血腥,但是我们更愿意从北京城另一道风景说起,那就是歌舞升平的寿宴。 前文看的我们目不暇接,紧张而愤然,有一种喷薄之气,有点绷不住的感觉。下一段文,让我们换换口味。 甲午年,正好慈禧老佛爷来到世上一个甲子,六十年整,生日是阴历十月初十(阳历11月7号)。古语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六十岁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2-09 03:12:11)
战争导火索: 由于甲午年的战争,深深的影响了清国,也从此让清国走“背”字,国运日衰。因此“甲午战争”这四个字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而实际大家所熟知的之是海战部分,对战争全貌并不了解)。但是知道它起因的人并不多。当然,就广义而言,前面所有的这一大节都是中日战争的起因,但是真正点燃导火索的事件,就是下面我们所要讲到的。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7-02-08 18:04:37)

第四节:朝鲜事变 上文书我们说到,朝鲜国王族远支,李罡应利用高层的斗争,骗取大王大妃赵氏的信任,将自己的十二岁的儿子李熙扶上王位。三年之后,到了给该给国王李熙找妃子的年龄。大院君李罡应熟读中国历史,深知后宫外戚的厉害。为了将权力控制于自身,他煞费苦心为子寻妻。首先是家族大的,兄弟姊妹多的不能选,父亲职位高的,门生故吏多的不能选。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