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啸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正文

日清战争4-----------开战

(2017-02-09 08:00:14) 下一个

——开战——

 

题目虽然带着暴力和血腥,但是我们更愿意从北京城另一道风景说起,那就是歌舞升平的寿宴。

 

前文看的我们目不暇接,紧张而愤然,有一种喷薄之气,有点绷不住的感觉。下一段文,让我们换换口味。

 

甲午年,正好慈禧老佛爷来到世上一个甲子,六十年整,生日是阴历十月初十(阳历11月7号)。古语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六十岁的生意绝对是一个大日子。所以有六十大寿之说(六十岁以前,不能用“大寿”二字)。

 

为了办的隆重,庆典之事一年前就开始筹备了。大事参照康熙与乾隆的旧例。计划去颐和园热闹一番。

 

清政府排出三千万两白银的预算(大部分用于修园子)准备用于庆典活动。全国上下各级大员们,都在想方设法捞银子,捐献给朝廷一搏上司的欢心。李鸿章也不得不从本来就紧缺的海军经费中抽出几十万两献上,以表忠心。全然不顾北洋水师八年来未增一舰,未置一炮的现实。

 

这样说李鸿章也许有点冤枉,因为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进了官场就像是轨道上跑的车,只能照规矩跑,你要想换换道,一定会翻车。官场上博得上司欢心永远比做事重要。李鸿章要想办成一件事(比如海军的事),一定要博得上司的欢心。一百多年前是这样,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这好像是中国人的魔咒,大清是这样,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

 

朝鲜的事的确搅了老佛爷的好事。甲午战败,清廷不得不取消在颐和园的庆典及沿途的景点工程。1894年11月7日(即阴历十月初十),慈禧在宁寿宫中黯然度她的60岁生日。据传,慈禧在临终前遗言:不能让女人掌权(因为国运不昌)。似是对自己掌权的反思。

 

 

李鸿章终于开始调兵,一路六千余人,经陆路过鸭绿江向平壤开进。一路两千余人经海路增援牙山。由于考虑到,牙山接驳的船小,决定将走海路的两千多官兵,分成三个梯次开进。李鸿章租借外籍商船三只分别是高升、爱仁、飞鯨,三船都在塘沽载人、载物,开往牙山,为使牙山港不至拥堵,决定爱仁二十一号开船,飞鯨二十二开船,高升二十三号开船。北洋水师派出济远管带方伯谦率领济远、广乙、威远三舰护航。丁汝昌原计划,率北洋水师大队接应。但为李鸿章否决。李鸿章始终认为,日本不会开战。他不相信日本人敢打。

 

我们看一下日本方面的准备。

 

日本是准备一战的,国内求战的舆情高涨(难道李鸿章一点都不了解?还是不肯相信),数百个精英团体推波助澜。军队里主战派早就绷不住劲了。这口气憋得太久了。

 

日本国内进行了战时动员,增补了常备部队,第五师团得到加强。7月12号,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致电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说:“今有施行断然处置之必要。故阁下务须注意,可择一不受世上非难之某种口实,以之开始实际运动。”

 

十三号,又派公使馆参事官等人速返朝鲜,传递密令:“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十七号,大本营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正式对清国开战,大本营并根据天皇的指示下令主战派预备役海军中将桦山资纪回复现役。取代保守派原海军军令部部长中牟田仓之助的职务。

 

关于中牟田仓之助和桦山资纪:

   海军中将中牟田仓之助,1893年出任海军令部部长,他对日清两国海军的认识是,北洋水师足够强大,尤其是定远、镇远两舰令人生畏。日本海军如果主动进攻不一定有取胜的把握,因而他“主张舰队取守势运动”。战后调入预备役。

 

   海军中将桦山资纪孔武张扬,曾在议会讨论海军军费的会场大声断喝,导致国会解散,内阁下台,开军队逼倒政府之先河。被呼为“蛮勇将军”,由其粗蛮不合和平年代的时令,被转入预备役。现在要打仗了,就需要他这种人了。

  

桦山上台后立刻下令将日本分散的舰队(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和一些杂务的舰船)集中,组成联合舰队,舰队司令为伊东祐亨。

 

7月22号,他亲赴佐世保完成舰队整编,并视察了舰队,同时确定,以佐世保为联合舰队的基地。联合舰队编制如下:

 

 

 

 

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祐亨;

 

参谋长:海军大佐鲛岛园规;

 

参谋:海军大尉岛村速雄;

 

参谋:海军大尉正户为太郎。

 

常备舰队:松岛、浪速、吉野、千代田、严岛,桥立、高千穗、秋津洲、比叡、扶桑;

 

通讯舰:八重山;

 

附属舰:筑紫、爱宕、摩耶、鸟海、天城;

 

附属船:山城丸、近江丸;

 

鱼雷艇:小鹰、七号艇、十二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艇、二十三号艇。

 

西海舰队:金刚、天龙、大岛、大和、砻城、葛城,高雄,赤城、武藏;

 

附属船:玄海丸。

 

军港警备:

 

横须贺港:筑波、千珠;

 

吴港:凤翔、海门、馆山;

 

佐世保港:满珠。

 

联合舰队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海军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由于整编的时间仓促,虽然名义上是组编完成,但实际上,协调上很有问题。联合舰队参谋釜屋忠道曾这样描述道:“当时在佐世保集结的军舰有几十艘,但令人可悲的是,对于舰队运动信号的识别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完全熟悉舰队运动的将校寥寥无几,舰队的整备也因信号问题而迟迟不能解决,如此不熟练的舰队就是在堂堂正正的一举一动的信号指挥下仍旧行动困难,因此只能在每日的闲暇,令各舰派出小蒸汽船,到佐世保港外进行舰队运动的训练,希望通过努力弥补其欠缺……”(《战袍余薰怀旧录》)

 

可见,当时日本海军在进行战术编队时还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因此在作战时,只能采用随旗舰运动的单纵阵阵形。

 

舰队中的松岛、严岛、桥立也称“三景舰”即以日本三个景点的名字命名的。是日本海军为对付定远舰而设计制造的三艘二级巡洋舰,排水量4千多吨。设计者为法国人白劳易,舰上主炮为英法联合生产的320毫米巨炮,设计为能压倒定远305毫米大炮的火力,并且能穿透定远的深厚防护。由于压倒定远太过心切,所以造成了“小船扛大炮”结果,致使船体不稳,此外,虽然白劳易刻意加强了重点部位的装甲,但防护巡洋舰舰型的先天不足仍然使三景舰的防御力显得弱不禁风,在日本海军中流传“赤身裸体的武士”的说法。也因为这三条舰,几乎消耗了日军海军一半的军费。

 

海战中出尽风头的是“吉野舰”,吉野排水量4200余吨,由英国人制造。由于建造的比较晚,采用了新出现的技术,使航速达到23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而且装备的都是速射炮。射速是当时北洋水师同级别舰炮射速的5倍到6倍。

 

在整编舰队的当天,大本营向伊东祐亨发来命令如下:“贵司令官当率领联合舰队,控制朝鲜西岸海面,在丰岛或安眠岛附近的方便地区,占领临时根据地。”

 

仗是要打了,面上的工作还要做,为求外交上的合理性,日本政府通过英国驻日本公使楚恩迟转告清国政府:如果清国向朝鲜增兵, 即被视为对日本表示敌意的行动,“即作要杀倭人论”。

 

二十二日,大鸟圭介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朝鲜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并限定二十四日为期,“倘延不示复,则本使自有所决意行事”。

 

这份照会等于是最后通牒。照会发出后,大鸟圭介对海军军令部派来的安原金次海军少佐说:“终于决定不免一战。”

 

公使馆书记官衫村濬(复原职)也透露了日本的意图:朝鲜政府“无论如何答复,或逾期不答,都要举事”。

 

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曾询问外相陆奥宗光: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或之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这等于是向海上攻击行动开了最后的一盏绿灯。日本海军等待的只是机会了。

 

 

回想到前文书,我们说到的,七月十八日,李鸿章还在致电总理衙门说:“日兵在汉,无甚动静,二十开仗之说似是谣传。”看来不是没有风声或密息刮到李鸿章的耳朵里,只是李鸿章不相信罢了。

 

不过我想说一句,回首这段往事,应该说,日本人在程序上正义。算不上偷袭,至于说,李鸿章不准备,那是大清国的事。

日本人不但做了书面上的最后通牒,还做出了行动。几天前的七月二十号,日本本公使大鸟圭介向朝王发出一份措辞强硬,蛮横无理的照会。照会主要提了四项要求:

  1. 日本要架设汉城到釜山的军用电线。
  2. 根据《济物浦》条约,朝鲜必须立刻着手建设日本军营。
  3. 放弃朝鲜是清国属国论。立即驱除清国在朝部队。
  4. 废除朝鲜和清国间的各项条约。

 

以上四点要求,必须在22日作出答复。否则日本将采取必要行动。

 

清国已不可依,朝鲜政府不得不于22号,答复日方说:朝鲜同意放弃朝鲜是清国属国论;并已派员通知清国临时代办唐绍仪请撤清国军队。但是侵略者的血盆大口已经张开,是不会轻易闭上的,理由看是谁说。

 

大鸟说朝鲜政府口是心非,内心里还是承认是清国的属国,因此答复不被接受。同日,大鸟代表日本政府向朝鲜外务督弁赵秉稷递交了日军将进攻王宫的正式文告。程序是很正义,可是坏事还是要做。

 

23号晨日军进攻王宫,朝鲜卫队只抵抗了几十分钟,即土崩瓦解。日军移大院君到景福宫,开始执掌国政。成为日本的傀儡。同时掐断了朝鲜政府与清国的电迅联系。

 

实际上已经开战了,李鸿章再没有战争意识,那就太过分了。

 

 

说到朝鲜的是,不能忘了袁世凯,袁世凯哪儿去了?

 

   自六月份以来,日军越来越到,日本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袁世凯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可是李鸿章还一再指示他敦促日本撤兵。这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一点袁世凯看的很清楚。他叠次密电李鸿章增兵朝鲜,可是李鸿章就是不听。徒呼奈何。上命不能违,还得驻守公使馆。

不但日本人和亲日派人员是他的威胁,东学党人也恨他,因为他主张招清军助剿。外面盛传东学党人派刺客来杀袁世凯。到日本人扶起大院君后,大院君更是扬言要砍袁世凯的脑袋,这袁世凯此时此刻里外不是人。

袁世凯不能再去王宫参政,连公使馆都不敢出,形同被软禁,好在朝鲜夫人是朝鲜女子,出入公使馆尚不太受人注意,袁世凯对外界的连络便多借助这位朝鲜夫人了。

袁世凯致电北洋大臣,他坦直地说:后来袁世凯对李鸿章言称,日本人的大炮就架在他的大门口。李鸿章还不不为所动,袁世凯像是被李鸿章遗忘了。想必袁世凯此时对李鸿章颇多怨恨。危险倒是其次,正如袁世凯所说“倘若朝廷决定对日作战,则请先撤回在韩的使署人员,世凯以一身报国,无所恇畏,但恐有辱使命,有损国威。”:关键是袁世凯无事可为,手里既没有军队可用,也见不着朝王。天天困居公使馆。

眼看正路走不通,袁世凯开始走人际旁道,袁世凯联络李鸿章的幕僚张佩纶(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请张代为说项。张正在天津,乃把袁的处境详详细细地报告李鸿章,李这才决定电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召袁世凯下旗归国。

1894年7月19号袁世凯化妆成平民逃离朝鲜,22号到达天津。袁世凯走后,他的职务由唐绍仪代理。

 

 

回过头再说,李鸿章增兵的事。

 

七月二十二号,方伯谦率领济远、广乙、威远三舰,从威海出发,二十三号抵达牙山等候,二十四号晨,爱仁抵达,方伯谦派出水兵帮助卸载。当天下午两点钟左右,飞鯨来到,飞鯨携带杂务甚多,卸载比较慢,一直到凌晨四时才卸载完毕。在此期间,威远从仁川回队,向方伯谦报告说:汉城方向的倭寇可能已经与韩方开战,电线都以被截断。另据英国一兵船船长说,“倭大队兵船明日即来”。方伯谦以预感情况紧急。令威远舰先走(因威远舰是福建船政所1876年造的舰,比较老旧,船也太小,火力也不足,北洋水师成立时,已改为练习舰。)他不想万一开战,再搭上威远舰。

 

 

再看一下日本方面的准备。先是联合舰队司令,已经接到了大本营的命令,让联合舰队控制朝鲜西海面,并占领根据地。桦山资纪将舰队的任务明确为:在朝鲜海面寻机,袭击北洋舰队。

 

伊东祐亨召集各舰长研究作战队形,决定将舰队分成第一和第二两个游击队。决定本队分为两个小队。分队如下。

 

 

第一游击队:吉野(原常备舰队旗舰)、秋津洲、浪速。

 

本队:

 

第一小队:松岛(联合舰队旗舰)、千代田、高千穗;

 

第二小队:桥立、筑紫、严岛。

 

第二游击队:葛城(原西海舰队旗舰)、天龙、高雄、大和。

 

鱼雷舰队:

 

母舰:比叡;

 

鱼雷艇:山鹰、七号艇、十二号艇、十三号艇、二十二号

艇、二十三号艇.

 

护卫舰:爱宕,摩耶。

 

七月二十三日午前十一时,日本联合舰队开始离开佐世保港,第一游击队先发,次为本队,再次为第二游击队、鱼雷艇队、护卫舰等。其航次序列是:

 

舰队出发离港时,桦山资纪乘坐的”高砂丸”挂出“发扬帝国海军荣誉”的旗语来送行。离港军舰则分别打出“完全准备就绪”;“永远谨记不忘”;“待我凯旋归来”;等表达决心的旗语以回应。

 

评:

   看到此不能不叹,看看日清两国海军当时的状态是多么不同?!李鸿章老用昏聩,坐守天津,一个劲的想着怎么以理服人。时不时还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来自诩自己高明。再看看日本海军的状态,那是一头咬人的狮子,状态上,日军已先胜一筹。

 

   日本海军抵达朝鲜西部后,以群山湾为基地下锚休息。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前进侦察。

 

   二十五号早晨七点多钟,第一游击队到达丰岛附近海域,发现从湾内出来的济远和广乙舰。即时下达战斗命令。

 

   方伯谦在飞鯨号卸载完毕后,由于感到形式紧张,而自身兵力薄弱,未等高升船达到,决定返港。出牙山湾后,迎面看到日舰三艘阻挡航道,知道来着不善,下令备战。

 

   两舰相距三千米时,日舰“吉野”首先发炮。清舰“济远”被迫还击,丰岛海战开始。因为“济远”舰大,火力强,日舰集中攻击济远,济远水兵在弹雨中发炮还击,其中有两炮极为要害。一炮击中舰首打断前樯桁索,一炮击穿甲板,掉入机器间,可惜未炸,否则这一炮就能打坏吉野。

 

  “广乙”跟在济远后面航行,前面炮战看得很清,毫不畏避,开足马力朝着最凶恶的“吉野”冲去,准备向“吉野”施放鱼雷,“吉野”急忙打舵躲避。“广乙”日舰 “秋津洲”和“浪速” 之间插入,一面放炮,靠近“秋津洲”又准备向“秋津洲”施放鱼雷。“秋津洲”连忙避走,一面连连向“广乙”发炮,击中“广乙”多处,“广乙”舰开始倾斜。  “广乙”仍想拼最后之力撞向“浪速”,“浪速”转舵躲避,同时用侧舷炮和尾炮轰击“广乙”,“广乙”舵被打坏,行动不灵,不得已退出战场,向北驶、向朝鲜西海岸驶去,时间大约是八点半左右。“浪速”见“广乙”逃跑紧追不放,“广乙”在逃跑中用尾炮击中“浪速”左舷,穿透甲板,击毁锚机。旗舰“吉野”让“浪速”、“秋津洲”归队,并选适当位置,围击“济远”。“济远”虽已受伤,仍能面对敌三舰发炮不辍。但一时也不能脱身。

 

  这时西边海面上出现两缕黑烟,一时不能判断出是何方船舰。“吉野”下令各舰自由行动。“秋津洲”转舵去追“广乙”,“吉野”和“浪速”继续围攻“济远”, “广乙”退走后,“济远”孤军奋战,眼看再战下去凶多吉少,看准敌舰出现缺口的机会,奋力杀出重围,向西向着清国海岸退走。“吉野”、“浪速”则是奋力追击。“济远”边跑边挂出白旗,看到日舰紧追不舍,又加挂日本国旗,彻底服软。但也要指出,有几名水兵,在舰尾用尾炮连连还击日舰。

 

  西边海上驶过来的是大清国的运输船“高升”号和“操江”号。

  “高升”号走在前面,“操江”号走在后面,两船相距三海里。“高升”号是一艘英籍货船,载着一千一百多清军。“操江”号是北洋水师的一只运输船。运送的是弹药和给养。

 

   “高升”号、“操江”号与“济远”号和追击“济远”的“浪速”号相向而行。由于“济远”挂的是日本海军旗,“高升”一开始还也为它是一艘日本军舰。

待靠近后,发现异状,但是仗着自己是一艘英国船只,并未躲避,而是大大方方的从“浪速”号侧舷驶过。就因为这一过,“浪速”号上日本人发现,“高升”上载着清军增援部队。马上放弃追赶“济远”,掉过头追“高升”号,并命令其投降,“高升”号上的清军官兵控制英籍船长及船员誓不投降。最后“浪速”号开炮将其击沉。清军及英籍船员全部落水,其中有两百多人游到小岛上,后分三批乘外国军舰回国。其余八百多人葬身海底。

 

   由于“浪速”去追“高升”号了,“济远”得以逃脱。而“广乙”就没这么幸运了。“秋津洲”穷追“广乙”不舍。“广乙”冲上十八家岛座滩,管带林国祥下令活下来的十七名水兵放火烧毁“广乙”舰,登岸去找牙山的清军,听闻牙山清军在叶志超的带领下,已经撤向平壤。林国祥等人只好登上港湾里停泊的英籍商船。但遭日军围堵,要求写具永不当兵的誓书后才准许随英船回国。

 

  日舰“秋津洲”本来是跟在“吉野”后面追击“济远”,看到“操江”从侧旁驶来,就丢下“济远”来对付“操江”。挂出旗帜命令“操江”停船,否则炮击。“操江”舰长,张皇失措,立刻挂出白旗,接着加挂日本国旗。日舰放出舢板,登上“操江”号,将惶恐的舰长王永发拘上日舰。并命令“操江”跟随。一直把“操江”号押送到锚地群山湾。

 

  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六时,“操江”上清国水兵八十三人,由日舰“八重山”号押送到佐世保港。是日“午后二点钟上岸,上岸之时极备凌辱。”“船近码头即放气钟摇铃、吹号筒,使该处居民尽来观看。其监狱即在码头相近地方,日本人将所俘清军分二排并行,使之游行各街,游毕方收入监,以示凌辱。”

 

  以上就是丰岛海战情况,清军由于李鸿章的不设防被打的稀里哗啦。仅有“济远”舰,在水兵不断施放尾炮中逃脱“吉野”的追击,其他舰船要么被俘,要么被击毁。在日本国内的舆论上,“济远”舰落了个特别能打的美誉。

 

  丰岛海战本来是日本人给李鸿章的一次机会,如果李鸿章有备战意识,接受丁汝昌的建议,派北洋水师大队接应,挨打就不是大清国海军,而应是日本第一游击队。

 

  也就在丰岛海战的这一天,朝鲜新政府(大院君体制)再次通告唐绍仪,废除朝鲜和清国之间的各项条约。并委托日军代为驱逐牙山的清军。

 

  这样一来,日本就获得了开战的理由。

 

这时牙山的清军,听从聂士成的建议,主力开往成欢驿,在成欢周围山上设阻击阵地。成欢是全州到汉城的必经之路,交通要冲。三面环山,聂士成指挥清军在三面设伏。29号,日军开始攻山。日清双方兵力相当,都是三千余人。炮也相当,只是,清军没有榴霰弹,不能有效杀伤暴露在山坡上的日军。而且清军的炮放置的位置较远,不能轰击日军的炮阵地。而日军则有榴霰弹,不但造成清军大量伤亡,而且给清军心里上造成很大恐慌。清军在成欢防守一天,向北转进。

 

成欢之战是清军打得比较好的一战,给日军一有力杀伤。在此以后就是一路狂奔。败象已现。本来支持清军的朝鲜百姓,不得已转向帮助日军。

 

外交

 

朝鲜事务,列强都知道是日本理亏,因此一面倒的支持清国,虽然程度有所不同。英国公使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这种情势。七月二十五号,即丰岛海战发生的当天,英国公使欧格讷到总理衙门说:“前劝日本退兵和商一节,日本非但不听,且说话更紧,我政府甚为不悦,已电日本。”又称:“现在英、饿之外,又约德、法、义三国同办此事,合力逼着日本讲理,谅亦不敢不从。此时说话,总在日本一边用力。我今日即发电我政府,加力催着日本。并往西山请德国钦差回京。令各电各政府同向日本政府去说。此是好机会,难得五国同心帮助贵国。”

 

种种消息都表明,列强已经愤怒,指责日本,令日本撤兵。“……德、法、义皆由国家公请,此亦如昔年土耳其攻某国,英、俄、法诸大国勒令退兵,不能不遵。”一样,日本岂敢不撤兵?

 

当然这都是一厢情愿。但表明态度是有的。二十七号,李鸿章从方伯谦的报告中获知,日本击沉英籍货轮“高升”号的消息,更加相信英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坚定了与日本公开决裂的决定。这种决定也一定程度上地影响到大清朝廷。决战之声高涨。

 

评:

   评两点:

  1. 列强干涉,使侵略者却步的事情也不是没可能。上文说道的土耳其攻击某国事件是一列。后来的三国干涉还辽东事件也是一例。也不能说,李鸿章期待列强干涉就不对。
  2. “高升”号事件,对李鸿章而言犹如二战时的“珍珠港”事件一样,认为是将英国拖入战争的契机。但遗憾的是“高升”号只是一只船,船上英国人并没几个。所以对英国起不到煽情的作用。

 

 

 

 

 

  1894年八月一号,大清国对日宣战,光绪皇帝下宣战谕旨曰: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来,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戡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于罪戾。将此通喻知之。钦此。”

 

日本岂甘人后,同日,日本天皇发布宣战诏书:

 

“保全天祐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朕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内坚治安之基,外全独立国之权义。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种种托辞,缓其时机,以整饬其水陆之兵备。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达其欲望。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立国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就其所为而熟揣之,其计谋所在,实可谓自始即牺牲平和以遂具非望。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评:

   感觉两国都很在意外国的评论。可能世界上的事都是如此,仗要打,理也要讲。

 

 

 日清两国要正式开战了,在书行开战之前,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军事体制和装备,对于理解战场的胜因和败果很有益处。

 

   首先来说,清国是封建王朝,日本时君主立宪,国体上比清国进步。其次,中国长达两千400余年的正统文化——孔孟学说,相对而言,禁锢了清国人很多思想,清国人不易接受西方思想。即便是学习了,也要立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而日本则没有相类似的传统文化,所以对新兴的西方思潮能够敞开接受,无遗类。一开始,是有样学样。

 

   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有幅描述内阁会议辩论“征韩论”的画。画内人物全都是英国人装束,头戴两头尖的船形帽。身穿燕尾服。猛一看以为是一群英国人在开会。刚看到此画,我还以为是作者挂错了图片。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当时日本上层官员们的装束。实在令人惊诧。怪不得李鸿章和朝鲜政府都在批评日本人易服。也太异了!

 

   有了前面这段铺垫,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人在军事体制上相对于清国而言,也高度的西方化。

 

   清国基本上算是雇佣兵,而日本是义务兵。清国是吃粮当兵,没有国家意识,打仗是给皇帝卖命。义务兵则是有保家卫国的意识。所以两种兵的斗志是不一样的。战斗力也就不一样。

 

  陆军,日军编制有独立的炮兵、工兵、通讯兵、侦察、后勤、卫生医疗、宣传等。而清军则没有独立的这些兵种,炮兵是混杂在步兵里面的。所以清军中炮兵、工兵、侦察的作战效能就差。

 

  最要说的是,后勤、卫生医疗和宣传。

 

  清军没有成体系的后勤保障系统。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直没有后勤保障军队怎能大胜仗?!看《三国演义》就知道后勤的重要,很多胜仗都是因为断了敌人的粮道,或是劫了敌人的粮仓。

 

  反观日军,不但沿途设有大小兵站,而且有15万受制于军法的军夫队伍。

 

  医疗卫生,日军里已经有西医体制的医疗,随战斗部队有医疗队,后方有医院,全部采用西医医疗。外科、内科、麻醉、及护理。清军还是用中医医疗。比如,日军里已经开始用输液瓶。而清军里还在喝中药。所以日军在场救治的伤员比清军多得多,这样部队减员就少,士气也就高的多。

 

  再说说卫生,日军驻地都建有厕所,而清军则没有,或者说,清军不注意大小便入厕所,有随地大小便现象,容易引起疾病,造成减员。实际厕所也能看出一个队伍的精神面貌。

 

  宣传,日本媒体跟踪作战部队,写下第一手资料,发到国内进行宣传,起到了鼓舞民气,造成全民参与战争的局面。甲午战争时,报刊杂志扮演了政府吹鼓手的角色。

 

  陆军的枪械: 李鸿章麾下的陆军部队,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进口枪械,有毛瑟枪、来复枪、机关枪、和一些国产枪械。进口枪械装备率大85%,其中约有五分之一为连发快抢。每营配备枪支300支左右。清军的大炮则多为克虏伯大炮。

 

   日军的枪械,主战部队以日本自产步枪为主,枪种较为单一。后备部队装备有美国枪和英国枪。而且整个部队以单发枪为主,连发枪不多。日军的大炮为国产青铜炮,分山炮和野炮两种。就枪械而言,清国北洋陆军的装备优于日军。大炮总数,清国有炮1733门,日本有炮294门。

 

  注:清国1733门是指全国而言,北洋陆军的大炮数量没有数据。但可以判断,肯定比日本全国的大炮多。

   就装备而言,清国陆军的装备优于日军。兵力而言,清国总兵力达96万余人,日本全国总兵力为24万余人。

 

  宗上所述,清国总兵力大于日本国总兵力四倍,北洋陆军的武器也优于日军很多,可是战斗力比日军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海军:

      清国海军拥有总吨位85,000吨其中(北洋水师为6万吨左右)。 日本海军为62,000吨。北洋水师主要依靠的是“定远”,“镇远”两艘钢甲巨舰。等整个舰队舰只较之日舰老化,航速慢,不超过16节,炮速慢,开炮时炮身整体后退,恢复慢,影响下一次瞄准。反观日舰,较为新锐,“吉野”航速达到23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快的军舰。日舰装备的多为速射炮,射击时,炮筒在滑槽上后退,恢复快,炮身稳。

 

总体上感觉,北洋水师是巨型的迟暮老人,而日舰则是年轻小伙。指挥官,丁汝昌与日军指挥官伊东佑亨,前文已经比较过了,不再赘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