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胜利的消息传来,咸丰皇帝拍手称快,立即宣布将《南京条约》废除,伦敦则愤怒异常,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不在交战期。袭击外交使团的行为被看作是中方宣战,英、法迅速作出反应,这次发的兵比两年前庞大一倍:1860年夏,六十多艘法国船只载运6300名法国士兵,一百四十三艘英国运输船载运10500名士兵,再加上从香港下层社会征召的由2500人组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英国公使额尔金要求在北京派驻使节,以便越过广州当局直接迫使清政府履行条约,以此不仅当作促进贸易的手段,也作为约束英国臣民的手段。他在写给本国政府的信中,流露出对于在华的英国人滥用特权的担忧。“我已经在我的同胞那里看到了比我过去生活中所看到的更多的、使我厌恶的东西。英国的外交已经获得了条约的特权,现在必须制止对它们的滥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英、美、法三国公使于1854年5月到11月间于福州、上海,最后到天津,从多方面提出申诉,企图通过修改各自在十年前与中国签订的条约来增进他们在中国的利益。三国最后被打发到了广州碰钉子,然而他们仍不死心,坚持劝说广州总督叶名琛,冀期这位顽固的保守派能够突然开窍,象上海的吴道台那样开明,最终达成与上海类似的地方协定。 三强注定是在异想天开。在最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圆明园于1860年秋季被英国军队焚毁。悲剧由一场极其愚蠢的人质外交引起。这个被称做'巴夏礼事件'的人质外交的决策者咸丰皇帝,是在十年前的1850年3月即位的,那时他才19岁。然而这位19岁的青年在见识与性格上堪比90岁的老翁,甚至比老翁还固执保守。他对外部世界极端地无知,徐广缙煽起民众的排外情绪使英国人不能入广州城的成就,深深地打动了他。在他即位的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相对于广东人在面对西方时的保守和抵制,上海却在同一时间段迅速崛起。上海由一个小县城转变为清末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她的地理位置好,水陆交通发达;另外物产丰富鱼米之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为的因素:上海道台吴健彰,一个非科举出身的地方官,造就了上海从此区别于广州的发展道路。此人不仅对上海一地,对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关系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中英之间发生的这场战争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英国希望的不是把中国当作殖民地来统治,而是要中国继续保持原来的主权国家,但要按照英国方式在法治精神下进行国际交往和自由贸易,因为这将为英国的商业利润打开门户。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中国古老的社会中进行一场革命,而这一点当然要遭到坚决的反对。这种对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抵制一直持续到现在。《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8)
琦善发明的"绥抚"之法在当时就被英国人看穿了。直到今天,西方人一直抱怨中国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谦卑的笑脸背后是脚底下使绊子。在1840年,这种抱怨具体体现在一种被出卖的感觉--这些阿谀奉承的中国外交官员一方面佯称是他们的朋友,另一方面却向中国的皇帝和百姓传播'这群性格粗野、形体污秽的外国人'是多么的令人憎恨。在英国人看穿了这套把戏后,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清军水师的船在九龙被义律击溃,紧接着在穿鼻又发生了一次很小规模的冲突。水师提督关天培指挥的四只中国船被击毁。然而这两次失利都不能使林则徐意识到双方在军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相信义律只是侥幸成功。他的信心来自于'睁眼看世界'。他并非愚昧无知的官僚,实际上他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他明白在任何时候都应知己知彼的道理。从他上任广州,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在皇帝授予他的上谕中,赋予了他如有必要,可采取军事行动的职权。他们认为英国商人桀骜不驯,林则徐这次南行就是要驾驭和感化他们。如果形势需要,他可以动用武力,但其实战争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君臣二人都认定,避免危机的可靠办法是灵活地兼用胡萝卜和大棒,即“恩威并用”。正象林则徐对鸦片烟瘾所作的分析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
我和Burgen将近三年的平淡生活被我父母的到来所打断。早在我和于兵离婚以后,父母就几次三番地要我回国。"加拿大有什么可混的?吃不上穿不上,又穷又破要什么没什么。国内现在多好呀,甭管什么工作都管饭!象那谁,还有那谁,单位食堂中午至少八个菜,调着样儿吃,日子过得那叫滋润,不比你强多了?吃香喝辣使唤保姆,做人上人!"他们整天念叨的就是午饭八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