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实拍-偶见美国年轻妈妈实例教子
有感2019-06-26作于芝加哥机场等机时
懒坐长亭昏欲睡,
忽闻咫尺踏哭声。
顽皮小子娇无力,
疼爱阿妈色不形。
席地可人我无赖,
仰卧佯恸侬有情。
奈何严慈有规矩,
敛容收戏走麦城。
赖着席地不起。等妈妈来抱。
再出一招,顺势就地卧倒。强烈抗议妈妈不管!
妈妈就是不管!没办法[
阅读全文]
回忆父亲张三慧-兼记大动荡时代的两辈知识分子
张卫平
2012年12月初稿
2015年6月修改
2019年6月父亲节,三改
父亲一生追求第一。成也于斯,败也于斯...
一.
缘起
今年(2012年)五月初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州府凤凰城偶遇正在美国公干的母校校友会总干事郭樑先生。郭老师提到他主持清华校友会十年以来,一直潜心研究成功校友的成功之路,以期对学校育人[
阅读全文]
庄子用“白马过隙”形容人的一生匆匆,当然夸张。杜甫的“儿女忽成行”遂成万古名句。到了现代,小、中、大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刻年的尺度,也可以被人用来感叹人生苦短。是啊,仅仅需要回溯五十年,若中国人还循着几千年的习俗,那今天女儿的年龄都该有上清华附小的孩子了!
2014年,附小、附中成立100周年进入发小们的话题。开始不经意。后来[
阅读全文]
我读完硕士,留校当了两年助教,1987年离开了清华。随后的8年在海外念书和工作,连国也没回过。再后来几乎是年年回去,大都是一年几次。次次必回清华。不敢妄说对母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有什么太深的眷恋。实在是因为清华园是家。是父母生养的地方,是儿时伙伴撒尿和泥,交出两肋插刀朋友的地方。
2010年4月回国办事,特意安排在当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家。主要目[
阅读全文]
有几个月了,《微信》变成了与朋友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么快地被一个身外之物给“俘虏”了的情形,回过头来想想,还真不多见。使用中慢慢地体会出了些许规律。比如《微信》大多是励志的段子。也就是“正能量”的多。不免就猜疑,“负能量”的事哪去了?今天发生的事,是个启发。
昨天(1月18日)芝加哥又飘雪花,气温重回冰点以下。[
阅读全文]
2013.7.4
引子
自己的母亲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长在河南农村老家。有一表姐相从甚亲。后来母亲由父母媒妁之言,与父亲定亲后,就离开家乡,跟在祖父身边上中学,上大学(祖父是中学校长并在那所大学里任教)。毕业后与父亲完婚,随父亲到北京生活了。表姐在家乡,结婚生子,一辈子留在了农村。
五十年后的一九八四年,母亲想起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姐姐,说想让她[
阅读全文]
2013年4月
先岳母华宜玉教授在清华教了五十年建筑美术,桃李满天下。老人家二零零五年仙逝。写一篇回忆她的文字一直在酝酿之中。零乱的头绪不少,缺一条线串起来。清明来了又去了,压力渐大。想起一件二十年前的往事,与建筑和岳母有关。正好开个头。其它稍后续上。
华宜玉和她的学生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纽约转学至西北大学念书,在伊利诺伊州的Evan[
阅读全文]
2013年1月17日
谈论国人讲英文不容易。讲浅了,落俗套。讲身边的事,得罪人。讲多了,一不小心,可能失手。前不久,我非常喜爱的一位论家写文回忆一位父辈。主人公是语言大家,横跨英文中文。文章写得潇洒,流畅,读了两三遍才释手。紧接着一篇谈国人讲英文。心里咯噔一下。果然就引起争论。所幸论者都是读书人,心平气和,点到为止,学了不少东西。但在人家[
阅读全文]
2014年8月
今年春节在阳历一月底,离美国的节日不远。有位北京老乡,节前来电话,邀请除夕夜一起包饺子。我说从去年感恩节开始,大、小宴就没断,一起party好几回了,元旦钟声就是在你们家听的,这次别张罗了。老乡热火衷肠,加上新置的豪宅,图个人气儿,坚邀。那我们恭敬不如从命,除夕夜揣上酒,欣然赴宴了。同邀的还有一对朋友夫妻,先生挂牌悬壶,是医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