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柳林

中国、美国 -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亲友、同好分享。
正文

陈小悦的一件往事

(2015-03-24 13:15:38) 下一个
我读完硕士,留校当了两年助教,1987年离开了清华。随后的8年在海外念书和工作,连国也没回过。再后来几乎是年年回去,大都是一年几次。次次必回清华。不敢妄说对母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有什么太深的眷恋。实在是因为清华园是家。是父母生养的地方,是儿时伙伴撒尿和泥,交出两肋插刀朋友的地方。

2010年4月回国办事,特意安排在当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在家。主要目的是陪八十一岁的、同是清华校友的父亲参加校庆。上午9点,父子二人稍饰衣着后,骑车到了二校门。热情的接待台学生帮忙登记注册后,各自别了一个鲜红的胸牌,上面写着毕业的年份。父亲就自己去物理系会他59年前的同学了。我则沿着草坪东侧的马路,先到了新水。见了一位当年做助教时的学生。名片递过来已经是正教授,博导和研究所所长(也即当年的教研组主任)了。寒暄几句告辞后漫步到了图书馆。随意走进一个展室,是关于清华学生办的校刊的。其中提到现行学生刊物的前身,包括创刊于1982年的“研究生通讯”。 于是想起一件关于陈小悦的往事。事情不大,但却和当年国家的一件大事有关。

我82年从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考入清华水利系读硕士。因为清华77级是四年半制,比别的学校多半年,当年清华本科就没有毕业班。同学几乎都是外校考进来的。但有个别当是品学兼优(或用当时的话语就是“又红又专”)的77级生被“漏网”录取。陈小悦即是这少数的尖子之一,同年考入汽车系读研。入校后不久,不记得是什麽缘由,我成了新成立的”研究生会“的宣传部长。小悦则是我的顶头上司:研究生会会长。由此认识了小悦本人。

说起来小悦和我有几层关系。他是我清华附中的校友,而且也是我父亲的学生。同是校友,有两个差别:陈小悦1966年附中高中毕业两年后我才入清华附中初中。是道地的学长。还有一个差别更大:他考进的是当年清华附中高中的“预科”。预科者,清华预备班也。而我则是近水楼台,就近入学入的附中。77级的尖子,大我十岁的校友,加上这预科的根底,记得当时虽然谈不到什么敬仰,对他尊敬有加应该是事实。记得他每天背一个大书包,骑一辆二八男车,不时地出入三号楼。书包大不显特别,永远是鼓鼓囊囊给人印象很深。当时就觉得这书包里不会只是课本或关于汽车的科技文献,准还有什么旁门左道的东西。见面时打个招呼,从没有站住聊聊。

“研究生通讯”是月刊。八开(?)版面。就像现在的北京晚报的版面大小。每期4版。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是复印了。每个系设有复印室,专人负责。但我们无缘使用。计算机中文键入则还要到几年以后才问世。收到来稿后,“通讯”当时是用手抄加“胶印”出版的。抄写是个苦活。因为是“部长”,只能身先士卒,每期都是主要的“抄手”之一。常常抄得昏天黑地,手酸臂痛的。投稿不足时,还要当“写手”,不然就只能开天窗了。通讯陆续出了几期后好像走上正轨了。虽然还是手忙脚乱,到处求稿,也曾有“抄袭”和“借用”之嫌,按时出刊的确做到了。

记得是83年秋末,北京的天气渐冷。当时报纸广播热论所谓“异化”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异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我直觉上认为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而已。文革结束几年了,“两个凡是”也否定了。当时鼓吹“异化”的人大概就是要反思已经“极”了的事情势必会走向“反”面。道理都通,只是用“文言”表达而已。为避开威权的锋芒,说不定还有“故能玄虚”的成分。有一天 天气沉沉的,上午在二教下课后碰到小悦。他骑着车,背着那个大书包。见到我,停下来说正要找你。他说最近是写了点东西,是关于人道主义异化的。你看能不能在“通讯”上登出来。我政治嗅觉不敏感,加上又是“上司”赐稿,就说没问题,给我看看。他当时从书包里掏出一叠稿纸,厚厚的一摞。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的猜想对了,这书包里真的不光只装着做汽车专业博士研究生本份学问的东西。还有别的。

文章如期登在了下一期的“通讯”。时隔近三十年了,想不起来是我抄的稿还是其他人的墨宝,反正洋洋洒洒占了整整一个版面。题目就是“论人道主义异化”。文章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得了。但有印象是站在当时周扬主张对文革乃至建国后的历史全部反思一派的立场。思想是否犀利,主张是否信人,文笔是否流畅,都无从回忆了。但工科的尖子学生,下这么大功夫在这类话题上,说“凤毛麟角”不算夸张。

入冬以后,天寒地冻。政治风声日紧。举国开始批判“精神污染”,“异化”变成异见,周扬再次失宠。“通讯”无意间被小悦卷入到国家的政治大潮中。研究生处的领导事后好像还过问过这篇文章。也曾有人有意无意地议论过,说小悦人聪明,精力过人,国事和学问都上得手。只是“有感”时这么一发,欠考虑。也说不定这“又红又专”两条路中“红”的那条就给耽误了,得不偿失啊。

毕竟不是文革了。没有人继续追究这篇文章。我又主办了几期“通讯”后就毕业了。只是事后的三十年里,想起“研究生通讯”就想起小悦的这篇文章,自然也就想起小悦来了。他背着装满并非全是技术文献的大书包的身影,还是栩栩如生。不是至交,没有深聊过。但他日后终于没有在汽车行里走技术的路而是先经济管理后会计学院的仕途,他那篇关于“异化”的文章是露出的“马脚”。在“异化”那场现在看来都不一定是个真命题的讨论中,小悦凭良心说了真话。说真话对他后来仕途的影响是好是坏,如春江的冷暖,大概只有“鸭子”自己知道。



2012年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mapell22 回复 悄悄话 见到牛人只有敬仰。
周老虎 回复 悄悄话 但我直觉上认为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而已。
--------
totally wrong. 现在这么方便,随便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周杨是什么观点,胡乔木是什么观点。既然写一位有思想又值得尊重的朋友,为什么不花点时间把这个问题大概地弄清楚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