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博文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1875~1907)“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辛丑条约》之后,沙俄在东北仍步步进逼,要挟清政府另行签订丧权条约。1901年,3月15日,上海《中外日报》随报附送传单说:”启者:中俄密约一节,经俄人辗转要求,倘此事果成,深恐各国争端一启,兵祸又见于东南,以后之事,不堪设想。现闻各省督抚皆不以此事为然,凡我在申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献身甘作万矢的(梁启超,1873~1929)“万事不如公论久;微言惟有故人知。”梁启超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梁从小就有神童之名,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八岁谒康有为,大为叹服,请康有为开万木草堂讲学。1894年入京,甲午战争的刺激,他在致友人信中说:“今日之事,以广求同志开创风气为第一义。”另一信说:&ldqu[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剩有诗心郁未平(俞明震,1860~1918)“读史难通今日事,闻歌不似少年声。”俞明震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山阴)人。甲午年除夕,俞明震登台北城楼有诗:“寥天有此登高兴,暮雨飘残隔岁心。役役谈兵清议在,冥冥入世几人深?”乙未割台时,俞明震以刑部主事充全台营务处署理藩司,躬与其役,负伤,写了密函给唐景崧说:「天不佑中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泣麟悲风佯狂客(章太炎,1869~1936) “愿力能生千猛士,补牢未必恨亡羊。”邹容、章太炎,狱中联句 马关条约之后,俄、法、德三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中国又花费三千万两白银赎回。日本对此引为耻辱,以卧薪尝瞻为口号,把从中国取得的赔款六成,都用在扩充武力。1904年2月,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袭泊于旅顺口外的俄国舰队,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太息斯时无管仲(俞樾,1821~1907)“未见长材能逐鹿,空教大道叹亡羊。”俞樾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人,晚号曲园居士。道光三十年(1850)为大比之年,俞樾在殿试时,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诗博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赞赏,评为一等第一。俞樾先任翰林院编修,1855年出任河南学政。俞樾在赴开封途中有诗:“男儿驷马寻常事,每把题桥笑长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又惊鹅击海东青(黄遵宪,1848~1905)“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黄遵宪 黄遵宪,字公度,1877年(光绪三年)以参赞之职,随首任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1882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至1885年秋卸任。1890年元月至1891年8月随薛福成出使英伦,后离英转任新加坡总领事至1894年。计出使日、美、英、新加坡、香港共13年,是晚清一位遍历中外的维新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拳匪一乱祸滔天(八国联军,1900)“只有痴人刘老铁,断砖残瓦拾将来。”刘鹗戊戌政变之后,慈禧起了废光绪帝另立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帝的念头,溥儁生母为慈禧太后内侄女,但遭到大臣们和外国公使群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进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慈禧只好先将溥儁立为大阿哥。载漪寄恨外人之干扰,于是引义和团入京,杀洋人,毁使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故向书林努力来(张元济,1867~1959)“民有喉舌,国有聪目;通之则荣,窒之斯辱。”张元济1948年9月23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开幕式,张元济致词说:“五十多年前,元济正在北京,-----。那时在上的是前清德宗皇帝,最难得的是这位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的专制皇帝,居然有新思想新见解。那时元济正在总理衙门供职,有两件事可以来证明,德宗喜欢看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1865~1898)“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其父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翁同龢和谭继洵为同年,其日记说谭嗣同“通洋务,高视阔步,世家子弟中桀傲者。”1896年2月,谭嗣同入京,结交梁启超等人。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设立时务学堂。1898年,创建南学会,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吾谋不用事不已(陈宝箴,1831~1900)“漫言管乐平生志,已负巢由自在身。”陈宝箴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21岁乡试中举人,随父办乡团抵御太平军。1860年,离家进京参加会试未中,便滞留北京,打算再参下一科会试。他在京期间,正逢英法联军攻陷京津焚烧圆明园之时。1862年,陈宝箴至安庆拜谒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氏赞为”海内奇士”,陈宝箴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