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一生-记前辈作家吴似鸿
费淑芬
在2006年的《文化交流》上,看到有一篇写吴似鸿的文章,说她出生于1906年。在我的记忆中,她是1907年出生的。于是就查找了《浙江文学志》,上面载着吴似鸿出生于1907年3月28日。那么今年才是她的百岁诞辰。
说起吴似鸿这个人,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十分陌生,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在《东海》、《西湖》还发表过好几篇文章,[
阅读全文]
纵然遗憾也美丽
费淑芬
1995年的杭州,过早地进入了夏季,才6月天气,却已是骄阳逼人,暑气蒸腾了。从法国回来的陈一如女士,带着她表兄蔡柏龄先生弥留时的郑重嘱托,到杭州来代他探望他青年时代的女友陈学昭女士。
她匆匆来到学士坊二号,谁知这里已是凤去楼空,换了住户。到有关单位去打听,几经周折,才得到了一个新的门牌地址。
陈一如女士找到那里,[
阅读全文]
美丽的回忆
费淑芬
《天涯归客》是陈学昭同志的第一部回忆录。在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作品中,她十分简要地记述了她从出生到后来去延安的大半生经历。第二章的《想天涯,思海角》是记1927年出国到1935年回国的八年的留法生活的。其中写到她在法留学一年之后的1928年,她哥哥为了逼她回国,要《大公报》扣压了她的稿费,使本来是依靠卖文为生的她断绝了经济来源。[
阅读全文]
神追影随四十年
费淑芬
多少次了,当我走到延安路龙翔桥时,两脚总会不由自主地向一旁的学士路走去,似乎她还在那里等待着我,有许多话要和我说。是小商品市场那烦嚣的叫卖声把我唤回到现实中,才使我惊醒过来:我已经没有必要再走进那座房子了,那里面已经没有了她,没有了那伏案写作的身影,没有了那双期待我的慈慧而美丽的眼睛。
最初知道陈学昭这个[
阅读全文]
她走在桂子飘香的时节
费淑芬
陈学昭同志走了,走在这个桂子飘香的时节。
在二十天以前,我列席了省作协散文创作评委会,会上评委们一致同意授予陈学昭同志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特等奖。
知道陈老住院了,我从石函精舍出来,立即跨上了7路公交汽车到浙江医院,把这个消息告诉她本人。她躺在病床上,身体显得有点衰弱,面容也清瘦了许多,但精神尚好。[
阅读全文]
作品证明她的存在
费淑芬
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虽然不再为学昭同志编辑书稿了,我还是经常去看她,一个月中总有一二次。尽管这样,每次见面她总还要说:“你已经好久不来了!”我总得找亚男(陈老的女儿)来为我证明几时几时来过的。她才莞尔一笑。实际上我并不能帮她解决任何问题,见面只不过是说说话而已!
进入夏季以来,我很怕出门,倒确实有好[
阅读全文]
心香瓣瓣慰英灵
费淑芬
1980年3月,在长时间的阴雨之后总算出现了一个晴日,这天,龙驹坞殡仪大厅在举行一个推迟了几近二十年的追悼会。平常是表示悼念之意的花圈,已经不足以寄托人们的哀思,里里外外直到走廊,挂满了挽联挽词,一副写着“屈死英雄千千万,君是浙南第一人”的挽联,是他地下工作的老战友写的。读着这些深沉痛切的文字,人们的思绪被[
阅读全文]
两辆车,十个人加上塞得满满的行李,儿子和他的同学们趁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春假结伴从伊萨卡自驾去北卡乘坐豪华游轮旅游,我家成了他们的一个中途歇脚点。找出所有的能垫的能盖的,十个小伙姑娘竟然无需打地铺。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走了。玩了一周归校途中又来住了一夜。一打开门,看到儿子我禁不住大笑,说:你怎么像从非洲来的一样啊!再仔细一看又忍俊不住[
阅读全文]
归去来兮
费淑芬
轮回之说,似属迷信。不曾想到它竟实实在在落到了我自己身上。1958年5月离开这里,农村、畜牧场、工厂、经由《西湖》,兜了一大圈,1980年8月,终于又回到了浙江人民出版社。
当年,女儿尚未出生;这时,她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回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难免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倒也没有过多的喜悦和伤感,二十余年的磨练,我的感情已[
阅读全文]
我与《西湖》
费淑芬
我是1978年8月5日来《西湖》报到的。当时,我还是一个被下放在浙北一个小镇的工厂里劳动的尚未“改正”的“摘帽右派”。能被一个文艺刊物所接纳,又回到了杭州,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
同时,也难免心存顾虑,毕竟离开编辑岗位那么多年了,现在能否胜任这项工作?自己也没有把握。
当投入工作以后,领导上的信任,同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