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艰辛敝帚珍,故人故地念重温。
一屏千里难移景,城貌趋同韵不存。
曲师原文转载如下。读之更增一份敬重。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26049/201504/28256.html
要不要回去看一看?
(2015-04-2608:06:01)
我在贵州生活过十五年。回忆这十五年的岁月,大半是艰辛,迷惘,和无助。那是没有电灯晚上点一支含水的不断爆裂的蜡烛的岁月;那是冬天一两个月[
阅读全文]
峰倚少陵峻,音回山谷奇。
何能相雅和?玉润月圆时。
(杜少陵,黄山谷。“倚”,谐音“以”。少陵为拗律,而山谷法之,颇似回音也。后世多以“奇峻”评其音律风格。然后人学之,多未得其神,反累音韵之短。盖有类于毕加索之现代派风格,非先有功底深悟而不能得其真也。然诗坛诸友,唯以诗为趣尔,或可偶一为之,权作尝试也。更要者[
阅读全文]
因和曲师的讨论,查了一下杜甫的拗律,以及清朝人对是否为律的划分标准。由于无法阅读全文,这里只能转载摘要。不过这里我们只想看看统计结果和分类标准,全文也就不重要了。可见被清人归入七律的杜甫诗中,大约三分之一为拗律。对此文作者关于对仗的评论,不是太赞同,感觉那不过是没有工对而已。
转自http://xuewen.cnki.net/CJFD-HNNA200904016.html
(引用开始)<[
阅读全文]
顺就沧浪本自知,冰心终不委粗瓷。
慨然沉玉千秋水,一世英名万代思。
(“沉玉”原作“玉殒”,其实最切,可惜多被用来形容女子。龙兄指出此问题,改之,谐音“沉郁”)
古老传说和典故,多体现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体现的是义无反顾,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屈原则是明知可以独善[
阅读全文]
大家知道,近体诗避免重字是个不成文的、供参考的“规矩”。一般来说,应尽量使语言多样化,避免无谓的重字,这是基本原则。而增加音韵感的重字,一般无妨。那么这个规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参照标准如何呢?最好问唐人。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很有趣,跟大家分享。看来,这是考进士的规矩;但如果诗好,也没得问题,偶然可以破例。:)尤其是这里钱起[
阅读全文]
先说明一下前面讨论的背景。曲师曾提出,应以诗证韵,以词验韵不可靠,因为一个词牌下的格式可以有多种。这有一定道理。但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认为在词牌格式明确的情况下,以词验证平仄反而更加准确。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给你一首诗,除非作者自己标明是格律诗,严格讲我们就不能排除其为古体或故意出律的可能性。若是没有存疑的多音字,还是容易判断[
阅读全文]
(本系列前两篇在:
闲话李白、杜甫和刘禹锡(1)
闲话李白、杜甫和刘禹锡(2):管窥太白古体诗|)
提起李杜,就不能不侃侃他们之间的友情。这二位相遇,是在山东兖州,并很快成了好友,有杜诗为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后世称此次相遇,只有孔子见老子可与之媲美。有趣的是,前一次是儒道两家哲学上的峰会[
阅读全文]
昨晚又查到一首七律,这次是疑似“平沙上的阿谁”。再和曲师商讨一下。
http://www.wenxue100.com/book_GuDianShiCiWen/book26_1479.thtml#924
九日言怀(宋·華岳)
凄凄天气间炎凉,破帽翻风客斗狂。
酒味暗消黄蕊辣,雁声唤得菊花香。
三京昔拟恢同轨,九日今犹客异乡。
更仗阿谁上沙漠,为予申意郭汾阳。
第七句,如果“阿”为仄声,则变成了&[
阅读全文]
继续查询全唐诗,发现白居易本人就有疑似把“阿某”读成平声的例子: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http://ctext.org/quantangshi/zh?searchu=%E9%98%BF&page=15
前時君寄詩,憂念問阿龜。喉燥聲氣窒,經年無報辭。
这四句看上去貌似粘对的律句。注意后两句,“气”字用了对句救拗(第四句用“无”字救之)。这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ldqu[
阅读全文]
(二版,平仄更顺一些)
元宝莫贪多,迷津难渡河。
散时方显价,裘马快心歌。
(初版)
莫贪元宝多,财滞堵心窝。
一散价方显,快哉裘马歌。
这几日闲时遵曲师意见,随手查查近体诗里可有“阿某”读平声的。还真找到一个:“阿堵”。这个词从六朝就开始用了,那“阿堵”是“阿谁”啊?《汉典》说有两个意思:(1)口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