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写起来很快,实际上一篇可能就涵盖了半年甚至一年发生的事情。从1943年10月缅北反攻胡康河谷开始到进入孟拱河谷用了将近6个月。缅甸即将进入雨季。进入雨季以后连月大雨倾盆,道路泥泞,山洪暴发,道路中断。等到雨季过去道路逐渐干燥适于通行又是半年时间。雨季既是老天爷定出的休战期。半年来每天过得如惊弓之鸟的日军终于得到一丝喘息之机。然而史迪威头[
阅读全文]
孙立人在两次滇缅战役中屡立奇功名声大噪,被英美媒体誉为东方的隆美尔。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故而孙立人又被称为丛林之狐。密支那战役后新一军以新38师为主体扩编,孙立人任军长。这支部队由于对日作战未尝败绩,被称作常胜军,天下第一军。新一军在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和解放军争夺东北的控制权。在这里孙立人和林彪王牌对王牌多次交手,互有胜负。唯让[
阅读全文]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中国驻印军以史迪威为统帅,孙立人,廖耀湘为主力,新38师和新22师齐头并进。他们首战轻取胡康河谷北部小镇新平洋,小试牛刀。这一战是对一年来美式整训的一个小考。战士们熟练的运用火力,丛林隐蔽战术,以及步兵小组配合。通过这一战驻印军信心大增,原来曾经如此可怕的日军,现在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图一廖耀湘将军,说句老[
阅读全文]

远征军组建最初的目的是要保卫滇缅运输线的畅通。实际上在仰光失陷之时运输线就已经被切断。中美英联军在缅甸地面行动的彻底失败,丧失了缅甸全境和滇西,完全无望能够在短期内恢复这条交通线。这时候美国这个强大盟友的超能力就体现出来。为了支持凯申公坚持抗战,在中国战场拖住100万日军,罗斯福致信给马歇尔将军要求他立即开通一条空中运输线。这条运输线[
阅读全文]

戴安澜的死,对于抗战是一巨大损失。因为昆仑关战役他在日本具有很高知名度,日本人都知道他是中国军里一个很厉害的家伙。所以当时读卖新闻在头版刊登了击毙中国猛将戴安澜以及全歼其第200师的新闻。而作为一场更大的胜利,击败杜聿明统帅的远征军,将杜聿明赶入绝境的新闻则未引起如此的注意。200师并未全军覆灭。残部3000余人成功突围回国。历经战斗,突围,和[
阅读全文]

东线失守,曼德勒会战打不下去了。亚历山大生怕遭遇人生中的第三次敦刻尔克,执意要撤回印度。史迪威和凯申公虽然号称中印缅战区司令官和参谋长,但是对于英国人毫无约束能力。远征军的后勤供应英军并不负责,美军在缅甸没有制空权也无法空中补给,所以完全依赖作为后方的腊戍。此时不但粮道,连归路也被断了。第56师团占据腊戍后并未片刻迟缓,继续分兵追击。[
阅读全文]

老史对于亲自指挥一场会战真的是颇有执念。同古没打成又在曼德勒摆开阵势,招呼日本人前来一战。这真是一个书呆子气十足的将军。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你都在曼德勒挖好工事了,日本人心里会不清楚?此时日本人对于中美英联军在缅甸的人数,将领,部署,了如指掌。因为日军有缅甸带路党为之提供所有这些情报。东南亚战争之前,日本就开始心理战,把自己包装成东[
阅读全文]

戴安澜被困同古,杜聿明主张戴突围,而史迪威却命令坚守待援。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主张。在凯申公离开腊戍之前曾经口头许诺史迪威是战区最高指挥官,杜聿明会听其指挥。然而史迪威此前从无战役甚至于战斗指挥经验,也不清楚面对的日军战斗力有多强。史迪威这个纸面上的军事专家似乎不明白日军人数上已经是200师的4倍,火力上则还要强3倍以上。戴安澜因为急行军没[
阅读全文]

更正一下上期,杜聿明考察缅甸战区应为1941年2月,非1942年。1942年3月日军已经攻取仰光。中美英三国在缅甸的军事合作,从一开始英国就透出一股搅屎棍子的恶臭。缅甸彼时作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派军进入需要得到英国同意。而英国却始终以各种借口拖延,阻挠中国向缅甸派军。直到日军攻取毛淡棉,英军一如既往的溃不成军,英国才同意并催促中国远征军火速南下。而日军[
阅读全文]

美英荷联合对日石油禁运,一出手就掐住日本的喉管子。当时日本能获得的石油完全依赖从这三国掌握的油田进口。日本国内石油储备量不足一年。如果没有了石油,日本的军舰,航母,飞机,坦克,汽车,都会成为奢华的摆设。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对中国军队的压倒性武器优势将荡然无存。甚至于中国的军机(包含飞虎队)反而能完全掌控制空权,中国军队有卡车可以摩托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