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5)
2019 (77)
2020 (50)
2021 (34)
春节档期,一部为人瞩目的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引起热议。如果看看小某书上的影评,可以看到非常两极化的不同评论。几乎是对半开,一半的人评价极好,几乎每个方面都是完美的。而另一半的人评价极差,绝大多数方面都给予差评。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级社媒事件。通常而言对于一部作品的评价应该呈现出正态分布才是符合统计学规律。而这种类似于榴莲或者臭豆腐的分化,香的真香,臭的真臭,不禁搞的路人甲乙丙丁对于电影的虚实非常迷茫。昨天豆瓣拖延再三终于放出了《侠之大者》的影评,初始评分经过40万网友打分为5.5。而这个打分也一样呈现两极化趋向。一部分人坚决给出5星好评,而另一部分则坚定的给出一星差评。所幸评分最低是一星,而没有零星。不然可能评分还会再低点。这一次给予差评的方面占据了多数,明显把评分打了下来。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通常影视化经典名著小说,或者重拍/翻牌经典影视作品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你拍好了或者拍砸了。很难会有中间程度的结果,拍得半好不好的。86版的《红楼梦》大胆的挑战了古典文学最经典名著,并取得交口称赞。而之后的几个版本则口碑越来越差。这次的《射雕》也面临同样问题,不但是经典武侠名著,同时还有从83版《射雕英雄传》开始的一系列翻牌尝试。徐克此次取题侠之大者,其实应该算眼光不错。虽然金庸先生曾经公开表达过徐克不懂武侠,但是徐克无疑抓住了《射雕英雄传》里最精髓的精神。只是金庸先生似乎又没说错,徐克对于侠之大者的领悟却完全跑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现在不管有没有读过原著的都会念叨这么一句。也正是这一句让徐克导演自以为领悟到了精髓。
关于电影,先说说为人诟病的开篇。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小时被观众称为PPT式的叙事。为了交代故事发生前的脉络,这么长的时间里不断的用画外音来叙述前事。OMG,徐克,你是个导演啊!你应该知道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在成功的电影里哪有依靠旁白,还是大段旁白,来讲故事的?《虎口脱险》是不是要先来一个小时PPT介绍希特勒发动闪电战法国投降英国敦刻尔克?《指环王》有没有要把精灵,巫师,矮人,魔王,半兽人都PPT一下?一个好的导演的工作就是要通过电影语言让完全没有作品背景的观众通过观影了解故事。徐克这种做法完全不能接受,简直可以说跌到业余水平。
再有就是大家吐槽的主体故事讲述。很多人吐槽故事松散,浮于表面。郭靖,黄蓉,华筝的三角恋占据主要篇幅。而真正设计侠之大者这个主题部分仅仅20多分钟。也有支持者说这段故事从小说34回开始取材,影片基本忠实原著,批评这个的就是黑子。这里就涉及到取材和改编的问题。电影有权对小说情节进行取舍甚至于再创作。但是核心是要把故事讲好。影片可以专注于郭黄的感情纠葛,但是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这段戏来塑造人物的侠的形象。如果三角恋和携手抗蒙不能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或者没有能够通过这两部分塑造人物,那么整体叙事就是个失败。徐克拍了一辈子电影不会不懂这个。我只能叹一句尚善饭,然顷之三遗矢矣。
最后也是两极评论的核心焦点,就是大结局部分。郭靖和黄蓉拉着小手骑马上前独当十万大军,并且凭着一通嘴炮打退了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的天可汗,这辈子从没怕过谁的草原共主就认怂了,引兵遁去。这个怎么说呢?我记得有一部韩国电视剧曾经拍过高丽国将军一箭把李世民给射成了独眼龙。并且在唐军溃逃中生擒李世民,逼他签字把长安以西的领土都割让给了高丽国。拜托,故事是允许改编,但是最好不要在不应该改编的地方胡乱动手。希特勒没有攻克斯大林格勒,成吉思汗也不会为一个毛头小子几句热血沸腾的话羞惭退兵。我们讲侠之大者,不是说侠大了以后就无所不能。不是欧阳锋个人就能核爆蒙古大军,而郭靖更胜一筹,所以成吉思汗不想死就最好听话。金庸说徐克不懂武侠果然不错。侠也是人,要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侠义精神是扶危济困,不畏强暴。具像化到郭靖身上,是一种百折不挠,家国胸怀,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侠要想显得伟大,不是因为能像钢铁侠一样刀枪不入。是因为自身能力与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可是依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最终不管是意外还是奇迹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才是动人心弦的故事讲述。即使人物使命失败,也是悲剧英雄。这里我已无力给予徐克任何评语。一个75岁的老人家了,该退就退吧。还JB折腾个啥。。。
离开电影的评论最后再回到开头的两极化评论和评分的事情。这里不得不提到演员肖战的饭圈。在国内日渐兴盛的饭圈文化里肖战粉算是较为出名的群体。几年前就曾因为227事件给肖战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这次徐克选择肖战不能不说一部分就是冲着他的流量和饭圈。本来电影的圈钱计划是武侠情怀粉,徐克口碑,和肖战粉。无奈电影拍得稀烂口碑不佳,最终的票房也仅仅来源于这几方面,惨淡的5亿票房里有一大部分都来自于肖战粉。甚至于有些人不吝于拿出几千元钱买预售票为电影造势。有部分粉丝买了票付了款但是并不前去观影,就是为了造成电影热销的假象,哄抬电影口碑可谓不遗余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各个社媒的舆论阵地上都出现了电影口碑严重两极化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肖战粉实际上还有提高票房收入的回扣奖励,只要能够多哄骗路人为票房做出贡献,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只可惜这次却是一败涂地,不知道输得还买得起买不起下个月的姨妈巾了。
所谓金庸笔下的武侠,是人和神之间的一个特别物种,一种脱离现实的存在,一种成人看的神化而已。
读大学的时候,看到同学都特别痴迷于金庸,我不是很理解。大学毕业后看过几本,但很难看完。明显是假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