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chibo.com.cn/bbs/attachment.aspx?attachmentid=352)
大约二十几年前在国内某杂志上看到的两个笑话:一、为什么是8年?
说是成都市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毛主席的巨大塑像。毛主席右手向右前方高举,左手自然地贴在背后。成都的下乡知识青年当中流传着“毛主席伸出几个手指我们就得在农村呆几年”的传说,据说非常灵验。一个知青趁春节回家时特意到广场去看主席的手指:向右前方伸出了5个手指。“再忍一忍就够5[
阅读全文]
爸一个人战兢度日的时候,我却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喜讯---入学通知。
9月1日我终于踏进了小学的校门。这下我可以接近姐姐一步了,我羡慕姐,老想成为她那样。
9月10日午休刚过,妈上班去了。我正要去找朋友玩儿,三叔来了。还没等我张口打招呼,他就小声对我说“新力,你爸要出远门了,咱们去送送他吧”。
三叔给我妈留了个便条,就带我到车站去了。
[
阅读全文]
60年代的中国,中小城市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唯独让人感到有点现代气息的是苏联帮助建筑的楼房。中苏关系破裂时,很多楼房刚建到一半。因为苏联连人带图纸都撤走了,中国人只好给本该凹凸不平的屋顶通通盖上了平顶,就象洋人戴上了个西瓜帽。后来这些楼房一时成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活教材。
虽说城市里没有现代的东西,但区划整齐,不同的路段种着不同的树[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81/f2/25/9622746094424zUpK1Aw.jpg)
挨过饿的人,一天能吃饱三顿饭就十分满足了。经历过三年饥荒的人都认为64—65年是中国最稳定、最滋润的时光。
我真正记事也是从那时开始。过年穿新衣,吃年菜;夏天的西红柿打卤面;秋天丰盛的水果;还有扁桃腺发炎时吃的鸡蛋羹……都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记忆。
不用大富大贵就这样的日子一直维持下来了的话,小康、和谐早就实现了。
我家住在[
阅读全文]
![](http://i56.tinypic.com/2njkqj4.jpg)
我姥姥家在保定郊区南刘各庄,就在当时的河北大学后面。估计现在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市区了。以前是地地道道的农村。1967年夏我第一次去姥姥家,在那儿住了一个星期。不知为什么老也忘不了那里的厕所,老想跟人讲又没有机会讲。今天我想好了,干脆借助电子版面,把藏在我心里几十年的话向全世界公布。农村家家养猪,猪圈通着厕所,茅坑不是直上直下的桶状,而象幼[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23/89/dd/1ec21e701597ZTqDac0d.jpg)
1957秋开始的“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导至了农业颗粒无收,全国规模的大饥荒持续了三年之久,统计说全国有三千万人死于饥饿。就在那个物质极其短缺的时期,我迎来了离乳期,开始伸着舌头寻找吃食虽然有了“翎羽”这么漂亮的名字,但是,我不仅没能自由翱翔,反而一直徘徊在生死线上。我记事的时候,已经不用“翎羽”了。
姥姥不认为“翎[
阅读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看我当年是怎么译的:庆历四岁的春天离开北京,住守巴陵郡。过了一年跟政通很和得来。他们废了很多家具,修了岳阳楼……。
以上的译文不是笑话,是俺高考时的真实水平。出了考场跟人对答案,人家都掩面而笑,只[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b2/4d/17/78ac0cb65231C7CrlaiZ.jpeg)
我上小学那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一年多后,我随父亲下放到锦州郊区。我命大福大造化大户口落在城里亲戚家。小学、中学都是在城里上的,而且两所学校文革前、文革后都是“重点学校”。
为了“节约闹革命”,学校暑假放得特短,寒假放得特长。把孩子们都轰回家,学校不用烧暖气,自然就为国家节省出烤火煤。这事放在今天也值得推广,不光省[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23/89/dd/1ec21e701544Gv0ir3CM.jpg)
二十世纪50年代最后一年,冬天就要到来了。
华北平原的冬季从第一次西伯利亚寒流的袭来开始。寒流带着强烈的冷空气,掠过蒙古沙漠上空冲进中国大陆。寒风把树木吹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落叶覆盖在路上,行人走在上面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柏油路、旧建筑、枯枝,构成街道的基调。那褪了色的红砖建筑成了点缀街道的唯一色彩。到第二年四月几乎五个月人们见不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