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傅廉洁奉公,他的寝室兼办公室与青年点的厨房一墙之隔,但是他从来不进厨房。厨房里除了粮食以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东西,但粮食是青年点的主要财产,也是大家的命脉。物质供应不足的时候,厨房是是非之地,据说青年点的纷争都是从那里爆发的。
每天我们出工后,宗师傅怎么打发时光我不清楚,但是他适时组织我们政治学习,秋收繁忙季节,不好停[
阅读全文]
绕太阳转的日子已经忍耐了一年似的,其实才刚刚过一个星期。那天中午从地里回来,看到青年点门口停着一辆大卡车,厂里来送什么东西。
考虑到新知青一下子难以适应农村的艰苦生活,青年点规定新来的人,一个星期以后可以回家休息几天。宗师傅告诉了我这个规定,还说可以准备一下跟厂里车回去。
一个星期的艰苦劳动和枯燥的生活,体力精力都到了极限,太想[
阅读全文]
小培下乡一年后去当兵。当兵一年后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妈给他看一个姑娘的照片。
小培说:戴眼镜照相的女人,一般不是眼睛小就是单眼皮。
小培妈硬要儿子去见那女孩。
小培说:妈、你儿子不丑,别什么都拿来凑合。
小培妈还是逼他,小培一生气回部队去了。连长看他提前归队,大表扬特表扬了一番。
越明年,小培爸病重,亲戚们都说得冲喜。小培为了救爸[
阅读全文]
赵县夏季也是一天三出工:早饭前、早饭后、午饭后。
告诉我分到了第6小队的女生叫秋芳,临睡前我托她第二天带我去生产队。她说:头一天还是吃了早饭以后再去吧,早上好好睡会儿。
在知青宿舍迎来的第一个早晨。玻璃窗没有窗帘,射进来的光线能通知时辰。外边还是灰蓝色,还没有一丝阳光,出工的钟声就从不同的方向传来。从睡意中能判断出还是半夜。我[
阅读全文]

摄于俺们庄北站
[
阅读全文]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从网友jjzz在跟帖中说想再吃一次锦州的杜记馄饨以后,我就一直在记忆中搜索杜记馄饨,怎么也想不起来,怀疑自己没有去过那么高级的店。就算没吃过总该知道它在哪儿吧。百思不解,给锦州的叔发短信:知道杜记馄饨吗?回信:锦州人没有不知道的!我就不知道,我算不上锦州人了?从车站前数起:老马路、北门口、福德街、烧锅大坑、百货大楼[
阅读全文]

辽宁实行9年一贯制教育制时,河北仍然保持了初中—高中的升学体系。达到高中毕业的年龄才下乡,下乡完全是按照年龄,并不看你是否有知识。初中毕业后主动放弃读高中的孩子,要么在家呆到下乡年龄、要么到工厂去做临时工,挣两年钱以后再下乡。我去的青年点多数人有作“临时工”的经历,跟他们聊天,话题中多是“俺师傅”,很少听到“俺班同[
阅读全文]

长期居住海外,偶尔回趟国主要目的就是探亲访友吧;探亲访友的主要内容就是吃吧;一吃你就能感到祖国亲人亲、祖国食品丰富、祖国变化大,是吧。俺就没有那福气,若干年前开始,只要一吃点像样的东西,肠胃就闹得落花流水,闹得去打过两次点滴。别人都没事,就你闹事,这不是给人家请客的闹难堪吗?知道自己的短处就多注意啦。再吃饭时老老实实抱着米饭,眼盯[
阅读全文]

我离开锦州,爸没有了负担,也失去了精神支柱。爸每天魂不守舍,连正常出工都做不到了,以往只有雨天才能休息,才去城里逛逛。我不在了,爸再也不用撑出坚强乐观的样子,再也不用跟着太阳规律地出工挣工分了。爸进城只去两个地方:先到中央大街路东的大邮局,站在那里看挂在玻璃窗里的报纸,那是爸唯一能得到文字消息的地方;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去老马路十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