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3-03-14 07:02:11)

有书说,美国墓地园林化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新英格兰兴起,许多城市公园都是从陵园逐渐演变而来的。圣路易斯Bellefontaine陵园就是墓地园林化的出色范例。其中的Wainwright墓和AdolphusBusch墓,曾经在各种书籍中多次见过,特别吸引我,一直很想去那里看看。2013癸巳蛇年大年初四,风和日丽,我们从西郡出发斜穿圣路易斯,找到城市东北角的Bellefontaine陵园。手捧一本《AGuidetot[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2-12-23 05:54:26)

黑色星期五那天,买了一部相机。虽说是“傻瓜”型,但有多档手动调节,20XZoom。
试拍了几张,还算满意。
照的是些视若珍藏的小玩意儿。
结婚那年买的。
纪念加拿大洛矶山的游历。
夏威夷,你好!
鸡年回北京。
春节逛琉璃厂,一眼就看上了小摊上的这只公鸡。那是2005乙酉鸡年。
竹节海棠。
大明宣德!
看过《收藏马未都》的朋友,都会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雏菊我喜欢雏菊,也喜欢种雏菊。十几年来,种过三种雏菊。我看雏菊,就像白色连衣裙,既经典,又时尚,永不过时。或者说,它是件白衬衫,能配花素各色,仔裤短裙。白色百搭。远远望去,花园里亮紫明红都黯然失色,只有白色的雏菊光鲜夺目,尤其在晨霭暮色中。花园有它更精彩。
初试:最先种的是LittlePrincess,从花籽种起,长到一呎来高就开花了。LittlePrincess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上回记瓜,这次还记瓜,记苦瓜。一开篇,就写出四五个“瓜”字。这“瓜”字的美丽,让我不由地赞叹先人的智慧。你看“瓜”字,一条藤,两片叶,下面挂着一只瓜,简单而又形象。1古人在“瓜”字里画的瓜,小篆像香瓜,玺文像丝瓜,而金文则像一尊冬瓜。2再看这方印,“园菜果瓜助米粮”,四叶两瓜拼出个“瓜”字,有意思,奇思妙想,是晚清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周写《超高产豇豆与1斤3两的番茄》,这回记瓜。黄瓜黄瓜种得好,先要谢谢朋友LY的种子,优质杂交“中农106号”。记得三四月育苗,六月就果实累累了,结瓜到七月。之前五月下旬又间种了一茬,第二茬黄瓜一直吃到中秋,两茬先后收了二百三十几根。我喜欢清早下地摘瓜尝鲜,带着露水的黄瓜,条条顶花带刺,爽脆可口,清香甘甜,既是蔬菜又当水果,还不用动刀动火[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说起去年种豇豆,故事有些曲折。豆类,过去只种过扁豆,产量不是太高。便沒了兴趣。去年5月在Lowe's菜种货架上,发现几排亚洲菜籽专栏,里面一种叫YardLongBean的豇豆,让我好奇。买回来见缝插针,在西红柿黄瓜地边挤进了八棵。豇豆长到夏天,高大得像一堵墙,叶子肥硕喜人,可就是不开花结豆。看它们表现不好,还夺走了黄瓜西红柿的阳光,真让人有些郁闷。我想把它[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1-03-21 06:32:49)

最近,央视新栏目《流行无限》播出了《雕塑大师钱绍武的艺术人生》,八十四岁老人的传奇经历,非凡成就,谈吐风采,让我很感动。欣赏之后,我去网上搜寻,中华民族的雕塑又一次感动了我。现在,让我把我的感动记在这里。1《蔡元培》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钟亭·曾竹韶、傅天仇1982年作蔡元培先生,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们这里地处美国中西部,冬季漫长,春天来的比北京要迟,四月中旬还会有倒春寒,令复苏中的花木瑟瑟发抖。霜降来了,刚露头的花苞嫩芽就都冻伤了,孕育多时的春讯又得掉头重来。好在屋里有些盆花,伴我耐心等待,等待大地再度回暖,等待迟到的春光。说到盆花,不能不提北京中山公园的唐花坞。
我八岁以前,家住北京东单,离中山公园很近,我们常去唐花坞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1-03-04 06:32:54)

我喜欢收集各式花盆、盆景盆。 一般说来,景、盆、几架中,景是盆景艺术三要素的第一位,而我更喜欢的是盆器。 “盆景”一词见自清代。过去盆景有“盆玩”、“盆石”、“盆树”之称,可见盆器是盆景的精髓。 好看的盆器,即使仅仅栽一棵简单的植物,就很养眼。简单即美,尽管它只能祘是盆栽,而不是盆景。 盆景是要经过艺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中国人很会造景,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都是人工造景的典范,而盆景比园林更概括、更集中,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这种在盆中造景、于咫尺间再现自然的艺术,早在唐代就有了。 我最早认识盆景,是小时候在北京中山公园唐花坞,那里有一尊大型“盆景”,正对大门。每次到唐花坞,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那个盆景。 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
[2]
[3]
[4]
[5]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