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2-25太阳照样升起49路车,东北方向起自外滩的汉口路站,西南止于上海体育馆站,沿途要经过黄浦、静安、徐汇三个区,开过不少精华地段,那里面不乏美丽的街道、弄堂和历史建筑。因此,尽管上海的马路七转八拐地够复杂,游客只需跟随49路公交线路的引领,再辅以交通图,沿线风景可以一网打尽。看点和行走路线:49路上行时,自外滩汉口路开出后,经福州路到人民[
阅读全文]
世道的变化,这些人成了传统世家子弟,从心眼里瞧不起暴发户看不上"新"的官二代,实际上就是觉得好事我们(文革前的副部级或少将以上后代)得到是天经地义的,你们算个鸟?再一想,这是历史的循回,前前清遗老遗少斜眼看民初权贵,解放初上海的资产阶级偷笑南下干部不会用抽水马桶,不是一样的吗?随后设想一下,要不1956年定级时的教授子女们,也成立个什么"真正的书香[
阅读全文]
好像近日国内对美国的野鸡大学有点起哄,说多少(95%)是给了中国人,好奇得很.
市场的需要,促进了文凭"的生产.
为什么喜欢文凭?因为有用;怎样去获得"文凭"?或曰努力读书,"一刀一枪"地一场一场考试,费时费工费钱;有无捷径可走?币大写一下:YES,有!!
办法之一,最简单就是到"市场"上买一个,据说任何学校任何专业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地银货[
阅读全文]
”市面”撑好了,哪末讲”拉场子”了,啥个意思?“两帮阿污卵约好辰光寻块地方打相打”.有时侯一个”区域”的小透卵,勿二勿三地跑到别的地方去混,到别人的地盘,比如虹桥路的人跑到漕溪北路,你不要张扬啊,可有的人不是这样,甚至有的人就是专门到别的地方去狠三狠四,目的就是想到别人的地盘去试着撑一撑市面,一般总归要吃点苦头,但是如果凶过了[
阅读全文]
小时候(五十年代)对饭摊包饭作有些印象,迭种摊头后时来大概被“合作”化成了街道办的饮食店了吧突然想起陕西南路大概复兴路到淮海路中间,有个永嘉街道第几(?)饮食店,特别印象深的是里面灶头旁有一棵斜长着的大树,穿出天花板,另外我同学的妈妈在这儿上班--转载者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上海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化[
阅读全文]
前两篇讲到上海滩的撑市面吃讲茶,说的是流氓如何在地面站稳脚跟如何争地盘等等。
争夺地盘或争做老大时,魄力的大小,起着主要作用,而这魄力,不完全是打架时的狠劲,因为打架的双方在对打时当然会狠,否则难以取胜。
记得徐昌霖的小说《东风化雨》中,就讲过一段擦曹家渡流氓吃讲茶时斗狠的故事,时间长了具体内容可能没记全,大致是曹家渡有两帮流氓[
阅读全文]
吃讲茶又叫“讲斤头”、“门人头”,是旧时上海帮会或白相人凭借茶馆喝茶谈判或当事双方说理情人评判、调解的方式。19世纪60至70年代盛行,延续约70年。旧时城隍庙春风得意楼、北海路朝阳茶楼、云南路玉壶春茶楼、南京东路一乐天茶楼等,大都在店堂最醒目的地方悬一块小木牌,黑字大书:“奉宪严禁讲茶”或“奉谕禁吃讲茶”。此乃茶馆老板[
阅读全文]
见到一位网友在问及上海文革期间”撑市面”这个词,引起不少文革时期的回忆.66年底67年初的红色”造反”风暴,到了四五月份就不那么”疯”了,紧接下来的”暴”了,逐渐地两派形成(啥个原因此地阿拉勿讲还讲勿清爽),先是君子动口,而后动手动脚推推攘攘,再往后棍棍棒棒也上场了,可幸的是上海”小男人”有如全国人民取笑的那样,到底胆子还是小[
阅读全文]
一个网友说大批汉人小商小贩进西藏是达赖可能最害怕的事,联想到新疆。
说到新疆,传统是河南人爱去的地方,山东河北闯关东,山西人唱着“哥哥走西口”去了内蒙,河南老乡闷头往西北走,看看西北哪个城市五六十年代没有豫剧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西北军,大家都知道西北军里河南人特别多,冯玉祥从民国六年开始,一说到招兵,就到现在的漯河支一杆大旗[
阅读全文]
文革的回忆整个儿就是“选择性”记忆,每个人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来说这说那,深恶痛绝有之,热情歌颂有之,忏悔道歉也好,死不认账也罢,甚至“就是好来就是好”,还有最后“每过七八年再来一次”,像不像一群瞎子在摸象?--转载者。
我当过红卫兵,注意过中国报刊上对红卫兵的声讨,注意到很多长辈人和晚辈人两面合击式的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