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塞斯和妹妹娜菲提斯。两人之间是被她们呵护的象征生命的“安卡”。
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立刻联想到当今危害全球的那股邪恶势力。但是,我所讲的是三四千年前古埃及诸神中最重要的女神。与现在被滥封的伪女神们不同,她是永恒美丽健康聪明的真正女神。
读英文的古埃及史,Isis是必不可少的名字。在古埃及语中,“艾塞斯”的发音大概接[
阅读全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大概多数像我一样,对埃及的最初直观印象来自风靡一时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那部电影中曲折的案情、大侦探波洛的神采、尼罗河的风光和卢克索神庙的巍峨,一起深深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就为了多看两眼神庙的壮观,我进了三次电影院。
埃及人是地球上第一个用石头创造不朽,大刀阔斧,把石头琢磨堆[
阅读全文]
如果年少时,没发几下狠,吹几次大牛,立几回壮志,没有信口雌黄,横行霸道,不顾后果,动辄犯点二,还能自诩热血少年吗?
如果年老时,没有收敛心性,日趋平和,深沉稳健,不求超前,不耻落后,笑看世事,冷眼沧桑,偶尔返老还童,甚至有人修炼得连容貌都变成清癯的道骨仙风或慈眉善目团团圆圆的菩萨像,没有这些变化,还能点赞老成精了吗?
如果年老时,[
阅读全文]
理想主义者、自负者和软弱无助者会寄希望于历史的公正,拿破仑战败,被放逐于圣赫勒拿岛后,仍然相信,未来“每个历史学家都会站在我这边”。
历史学家是否都会站在拿破仑一边,先不去管它。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曾经闹出过惊天动静的人物,后人不可能忘记,则是肯定的。清末,改革科举考试的举措之一是把拿破仑的名字放在了考题中,并且是和中国人家喻户[
阅读全文]
任何一种语言,一词多义都是常见现象,不足为奇。但是若探究被有意或无意模糊掉的歧义,则是饶有兴味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个口号比“小康社会”获得过最多国人的衷心拥护支持,同时,也没有哪个概念比“小康社会”更加面目不清。
小康和小康社会,字面差不多,含义却大相径庭。
小康最早出现在《诗·大雅·民劳》:“民亦[
阅读全文]
似乎人们早已淡忘以前广为人知的两则故事: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文学家卡夫卡临终要求友人烧毁手稿。
亚当·斯密生前多次请求两位密友烧毁他的手稿,均遭拒绝。大概感觉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死前一周,以快件通知两位密友到其住所帮助完成心愿,结果除了已经出版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等外,烧毁了总计16卷手稿。原因是他认为这些手稿中只有&[
阅读全文]
从春秋开始,人们已经意识到所谓历史的记载包含着人为修饰的成分。所以孔子解释“史”,就不是简单的纪实,而是过分修饰打扮的东西(文胜质则史)。轻一点的,只是化妆,老底子犹在,重一点的就是整容,面目全非。张岱说:“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石匮书序》)其实不独明代,中国历代都存在这个问题。国史中美化成功者,[
阅读全文]
八十年代初的研究生,且不说博士,就连硕士写出几十万字的毕业论文也并不少见,其中不乏卓有创见且论证严谨的优秀著作。记得当时先师一边用高度近视的眼睛吃力地翻阅外校送来请他审评的大部头论文,一边苦着脸央求我,你最好写得短些,千万别存心折磨我。我本来就不喜欢长篇大论,这番话正中下怀,遂凑了个二三万字蒙混过关。当年曾经抛出砖头虐师的同学们,[
阅读全文]
前几天,网上发布了人大教授与学生断绝关系的公开信,引来网民一片哗然。
且不说师德,诲人不倦。也不问为什么对一个入学才几天的新生还没“诲”几句就倦了。还不追究要求学生平和,自己却“震怒”了。我相信老师是被逼急的老实人,学生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歹徒,而是事出有因。
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师生关系也会有冲突、反目,对簿公堂、互揭老[
阅读全文]
最近欧洲遭受到难民潮汹涌冲击,一方面说明难民原居地水深火热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表明,欧洲对中亚北非人的强大吸引力。
由此,我想起孔子理想中的政治硕果之一是“近者说(悦),远者来。”一个国家能让邻近的人民喜欢,能让相隔遥远的人民向往而来,靠的是什么呢?孔先生认为是“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领导者以道德规范施政治国,就[
阅读全文]